【摘要2017.10.4.聯合報 陳韻涵】過去20年來,芬蘭教育享有世界最棒教育體系之一的美譽。15歲芬蘭學生在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PISA)量表中的成績普遍高於平均,尤其閱讀、數學和科學更是名列前茅。芬蘭學生7歲才正式開始上學,上課時間短、放假時間長、功課少且沒考試,芬蘭教育究竟如何培育高學術成就的學生呢?
在這個數位世代,芬蘭教育認為,光是課本與教室已不足以提供學生新知。去年8月起,芬蘭學校被要求以更協同的方式教學,允許學生選擇與他們相關的主題與科目。專家、博物館等校外資源與科技,成了達成這項目標的關鍵。
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克斯蒂.隆卡說,這種專題式或主題式學習(PBL)是為了讓學生習得能在21世紀蓬勃發展的必要技巧,包括分辨假新聞的獨立思考能力、避免網路霸凌、安裝防毒軟體和連接印表機等技術能力。
隆卡說:「學習過去被定義為一連串的重要科目及必學的事實,包括算數、文法和以公民意識為基礎的延伸學科。但當面臨實際生活,我們的頭腦並非如此切割領域。我們以整體方式思考全球問題,如全球危機、移民、經濟、後真相時代等,過去的教育並未真正的授予學生處理這些跨文化議題的工具。」
她說:「如果我們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很簡單,學到特定事實就覺得已經準備好了,那是大錯特錯。我們學著思考、理解,這些是很重要的技巧,這也讓學習變得有趣。」
豪霍綜合中學坐落於森林與湖泊之間,該校只有230名7歲到15歲的學生。學校如家庭般舒適,學生脫鞋進教室,部分教室的椅子是瑜伽球,有些教室門口還有單槓架。
學生獲准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因為老師認為這是讓學生知道手機不僅止用於交談,而是重要研究工具的機會。在寒冷的日子裡,高年級學生聚在一起研究手機上的資訊,低年級學生則在戶外玩滑板車或踢足球。
該校校長帕潘寧堅信PBL學習法,他與老師討論並透過各種方式整合PBL理念與學校課程。他說:「這讓老師有更大的權利,我們拋棄部分傳統,慢慢改變。」
歐洲去年湧入不少移民,移民問題便成為該校去年一大主題。該校歷史老師阿萊克西斯.史丹霍姆說,老師們選擇這個主題,主要是因為許多學生少有接觸移民的經驗。移民主題結合德文及宗教課,讓15歲的學生實際參觀移民中心並訪問難民。這些學生還與德國一間學校的學生,透過視訊連線分享彼此的研究結果。史丹霍姆說,學生的反應非常強烈,他們開始思考並懷疑自己原本的看法。她認為,若只是教3堂關於移民的課程,學生的反應肯定大不相同。
芬蘭列托鎮的物理老師坦胡安帕擔心,這種教學法無法提供學生堅定的學習基礎,讓學生學習更高層次的知識。他認識的一群學生在16歲後選了高級數學課程,但其中30%的學生後來降級。
除了學生跟不上進度,坦胡安帕也認為PBL學習法擴大了學生資質與成就的差距,而此差距過去在芬蘭極小。他說:「這種教學方式對於聰明的學生來說很棒,他們知道要從實驗中學習什麼知識,PBL賦予他們更大的自由,依據自己的步調學習,並在準備好之後踏出下一步。
但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無法自行理解,而需要老師提供更多引導。這項差距已經擴大,而我擔心每況愈下。」
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創新小組負責人安聶莉.勞蒂艾寧接受各界對PBL的顧慮,並表示學校每年只需要提供學生一個PBL計畫即可。她說:「學校仍然要教部分傳統學科並達成其目標,但我們希望整合學習與技能。我們並不打算衡量PBL是否成功,我們希望成果能反應在學生的學習及PISA等國際量表中。」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信任這場教學革命,但PBL已獲得豪霍綜合中學多數學生及家長贊同。14歲的莎拉說,這樣學習「不那麼累,且更有趣」。14歲的安娜則說,她的姊姊很羨慕,因為「學校現在有趣多了」。家長凱薩.凱普蘇則說,「確保孩子學到基本事實很重要,但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並讓世界變得有趣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