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pin
Fantasie-Impromptu Op.66
【摘要2017.10.8.自由◎
呂錫民】四月間,環保署宣布,台灣第一座地熱發電廠,將落腳「宜蘭利澤工業區」。預計在2025年竣工後,發電容量可達10.1萬瓩。每年供應八億度用電,與同類型火力電廠相比,可減少35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按照規劃內容,園區內將開鑿11口地熱井,並採用「取熱不取水」先進地熱發電技術,亦即,添注地底高熱且可供鍋爐外部的循環水,用來加熱爐管內水,產生水蒸汽,推動渦輪機發電。如此,可避免地熱資源過度消耗,持續維持地熱電廠營運效率。
不同於太陽能與風力,地熱發電不受天氣條件影響,可穩定輸出電力,繼而擔當基載負荷重任,尤其地熱電廠占地面積小,更是各國競相發展的綠色能源。目前,地熱主要應用在發電,成本仍然高於傳統發電方法。
然而,發電之後,如果有剩餘熱水,則仍可更進一步實施多種功能應用,包括休閒溫泉、溫水泳池、溫室園藝、精緻農業、冷暖空調等,在這些過程中額外經濟價值被提取。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台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之間的造山碰撞帶上,地層易於擠壓碰撞,地震發生特別頻繁。同時,岩層也很容易出現斷層與褶皺,使岩層不斷升高破碎。由於岩石是低導熱性材料,所以不容易散熱。隨著地層中長期地熱累積的不斷增加,中央山脈地區出現較高的地熱梯度。另外,在台灣北部和東部島嶼,也曾經有大規模火山活動發生。目前,雖然火山活動暫停,但熱岩漿仍保留在火山下。
從氣候角度來看,台灣位於太平洋西緣,冬季有東北季風,夏季有西南季風和颱風,每年平均降雨量二千五百毫米以上。雨水落到地面後,水流沿裂縫或破碎岩石進入地下,由地熱梯度或熱岩漿加熱,產生豐富地熱資源,因此溫泉是地熱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
台灣位於西太平洋主要地質斷層帶,地熱資源豐富。綜合探測估計,台灣地熱潛能71.4萬瓩。如果採用90%作為地熱發電廠利用率,則台灣淺層地熱資源預估年發電量為56.3億度。從菲律賓、日本、印尼等地質和氣候條件相同的其他鄰近國家的現有地熱發展情況來看,我們絕對不能低估台灣地熱的發展潛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