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1.19元氣網
MedPartner 】在消費市場上,薑黃及薑黃粉可以說是保健食品產業的寵兒,從線上電商、百貨公司、保健食品專櫃、甚至是一些文青市集,到處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賣薑黃相關的產品。從整根的薑黃、乾燥的薑黃粉、薑黃膠囊,甚至是混了其他成份的產品像是「薑黃膠原蛋白飲」都有。
賣的人把薑黃講到好像可以治百病一樣,從降血糖、降血壓、調節免疫、抗癌、減肥⋯⋯各式各樣的功效都有人宣稱,但到底薑黃有什麼效果,沒有仔細研究其實很難清楚回答出來。薑黃是什麼?什麼食物吃得到薑黃?薑黃怎麼吸收?
薑黃主要生長在南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它的根部以及地下莖可以磨成粉做為調味料以及天然色素使用。薑黃當中的類薑黃素含量大約占
2-6%,類薑黃素包括了本篇主要討論的薑黃素(Curcumin)以及另外兩種成分
demethoxycurcumin、bisdemethoxycurcumin,它們三者在類薑黃素當中的所佔比例依序為
80%、18%
及
2%。
薑黃素的主要來源就是薑黃,而如同一開始所提到,薑黃粉中的類薑黃素只佔了
2-6%,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又只佔了當中的
80% 左右。而在日常生活的食物中,目前僅有咖哩中會使用到薑黃,但其中薑黃的含量並不高。而問題不是只有含量這麼簡單,吃進人體的東西一定要考慮「吸收」,醫學一點的講法叫做「生物可利用率」的問題。
薑黃素的結構式中包括兩個苯酚,因此不易溶於水,較易溶於有機溶劑或油脂。目前想要以口服的方式攝取薑黃來達到健康上的效益仍然有許多挑戰,首先,薑黃的水溶性不佳造成人體吸收率差,再者,它在人體腸道以及肝臟的代謝很快速,所以即便你成功吸收了,在體內也留不太住。目前有許多研究者,相繼想辦法把薑黃素的生物利用率提高:
1.奈米薑黃 研究者將薑黃以奈米膠體的方式製備,將原本顆粒大小約為
22.75um 的薑黃粉縮小至
0.19um,可提高溶解度、且耐光、對熱也很穩定。研究者把
30mg 的奈米薑黃包覆在澱粉製作的膜當中,並搭配
100mL 開水讓受試者攝取,之後抽血檢驗血漿中薑黃的含量,發現奈米薑黃的利用率比薑黃粉增加了
27 倍,大約在攝取後的
30 分鐘血漿中可偵測到的濃度最高,之後便開始下降。
2.薑黃脂質體 薑黃是脂溶性的成分,因此研究者將薑黃製作成為固體的脂質薑黃顆粒,讓受試者分別攝取含有
650mg 薑黃脂質體的膠囊以及
95% 的薑黃萃取物,攝取薑黃脂質體的受試者在
2 小時後血漿中可偵測到薑黃素的高峰濃度,為
22.43 ng/mL,而薑黃萃取物的組別血漿中則無法偵測到薑黃(Ref
7)。
3.磷脂質複合物 薑黃素因為具有極性基所以可以氫鍵、偶極力和卵磷脂形成複合物。有廠商將薑黃抽出物以
1:2 的比例和卵磷脂結合,在動物實驗中發現此複合物比一般的薑黃吸收率提高了
20 倍以上。
結果發現,控制組血漿中偵測不到薑黃,實驗組則皆偵測得到,其中高劑量組在攝取後的
2 小時,人體血液中濃度可達顛峰,約為
50.3ng/dL,隨後便慢慢下降。整體而言,此產品的人體吸收率比一般的薑黃提高
29 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人體血漿中可偵測到含量最高的薑黃抽出物不是薑黃素,而是薑黃當中的另外一個成分
demethoxycurcumin(Ref
8)。
所以這段的重點是:日常食物通常只有咖哩有薑黃,而咖哩料理通常會用到油脂一起烹調,是相對容易吸收的形式。天然薑黃中含有薑黃素,但是薑黃不容易溶於水因此不易吸收,而且還很容易代謝,很難在體內產生高濃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使用了「奈米化」、「脂質體」、「磷脂質複合物」等方式,來增加人體對薑黃的吸收程度。你如果買整條的薑黃來吃,或者是買一包薑黃粉來泡水喝,基本上你是吸收不了什麼薑黃素的。薑黃可能有哪些功效?可能沒有哪些功效?
1. 抗發炎 各種分子研究已經證實薑黃素可以抑制促發炎因子,薑黃素被發現可透過抑制特定酵素的活性,來降低發炎細胞產生的發炎反應。但這些研究結果和實際人體實驗還有距離。
2. 抗氧化 氧化一般來說被認為和人體老化有關,因此抗氧化能力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抗老化能力。在細胞實驗及動物實驗中,薑黃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3. 預防心血管疾病 因為發炎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薑黃素的抗發炎能力就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4. 降低血中膽固醇 薑黃素對於血脂肪的下降效果或許與劑量有關,較低劑量的薑黃素無法有效改善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因此想單純靠食物或薑黃粉來改善是不太可能的。
5. 預防糖尿病 研究發現,薑黃素可以減少肝臟的葡萄糖生成,抑制高血糖引起的發炎反應,增加特定基因表現進而增加細胞汲取葡萄糖,因此可以減少胰島素拮抗並降低血糖。早在
1972 年,就有第一篇人體實驗發現薑黃素具有降血糖的潛力。
在極高濃度的薑黃素攝取下,可能有控制血糖的效果。但低濃度是否仍有效果未知,另外此研究進行九個月,缺乏長期的追蹤,因此高濃度薑黃素長期攝取的安全性未知。
6. 糖尿病腎病變 在短期間使用高濃度薑黃素,對於糖尿病腎病變的控制可能有幫助。
7. 糖尿病微血管病變 薑黃素對於微血管病變可能有改善的效果;另外也觀察到水腫狀況顯著改善;目前的研究顯示薑黃對糖尿病為血管病變可能有幫助,但機制不明確。
8. 肥胖 薑黃素可以抑制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薑黃素可以減少巨噬細胞浸潤、瘦體素;在發炎相關的肥胖,薑黃素可以稱加脂聯素(Adeponectin)的表現,抑制
NF-kB 的活性,因此推測對於肥胖有抑制的效果(Ref
1),但仍需人體試驗來證實。但這些研究距離人體試驗還有很大距離,另外肥胖是多重因素影響,想要靠薑黃減重的話現階段還是先別妄想。
9.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因免疫受損導致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包括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以及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常見的表現方式就是消化系統的慢性發炎。薑黃素可透過許多傳導途徑來調節發炎反應,因此推測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就有保護的效果。
10. 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 高濃度薑黃素攝取對於抑制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有效,但需要更近一步研究證實。
11. 神經退化性疾病:阿茲海默症 已知阿茲海默症患者腦部的氧化傷害以及發炎反應都較為旺盛,而薑黃素抗發炎以及抗氧化的能力已經獲得證實,因此開始出現許多薑黃素以及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相關研究。研究發現薑黃素可以促進血紅素氧化酶的活性。
雖然薑黃素在細胞模式中已經證實可以抑制許多發炎的細胞途徑以及促發炎細胞激素的生成,但當應用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人體實驗當中,似乎都沒有顯著的效果。這可能跟生物可利用率以及血腦障壁等因素有關。
12. 大腸激躁症 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大腸的慢性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腸絞痛、腹痛、腸脹氣、腹瀉及便秘等等,目前原因尚不明。大腸激躁症的盛行率則分別降低了
53% 以及
60%(Ref
15)。由上述研究看起來薑黃素對於大腸激躁性的控制有繼續研究發展的潛力。
13. 腸胃道潰瘍 短期間高頻率大劑量的薑黃素對腸胃道潰瘍有治療的潛力。
14. 胃幽門桿菌感染 胃幽門桿菌的感染相當常見,且為腸胃道潰瘍常見的原因,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質子幫浦抑制劑以及抗生素,但都會伴隨副作用。
15. 抗癌症 在細胞實驗以及動物實驗當中,發現薑黃素可以預防癌症的進展主要是透過兩個機制:影響血管新生以及腫瘤生長。而薑黃素抑制腫瘤血管新生則是透過以下多個機制:調節
NF-kB、AP-1、EGR-1
的表現,減弱胰臟癌、頭頸癌細胞株的
IL-8 表現,避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合成、抑制由
NO 以及
iNOS 調節的血管新生、抑制
COX-2 以及
5-LOX、直接減少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及基礎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的形成等等。
細胞實驗中則發現薑黃素會促進各種動物及人類的癌症細胞株死亡,包括白血病、黑色素瘤、乳癌、大腸癌、卵巢癌、腎臟癌、肺癌以及肝癌細胞(Ref
1)。
結果顯示實驗組在以薑黃介入後癌組織細胞凋亡的狀況明顯提升,控制組則沒有差異;且在實驗組還觀察到抑制癌細胞增生的
p53 的基因表現上升的情況(Ref
11)。
16. 關節炎 關節炎患者的促發炎細胞激素及酵素通常會有調節異常的狀況,其中包括了
TNF-a、IL-1b,以及調節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及白三烯素(leukotrienes)的
COX-2 和脂質氧化酶,因此具有抗發炎能力的薑黃素便被應用在關節炎的治療中。高劑量的薑黃的抗發炎能力,對於關節炎可能產生緩解的作用。
17. 憂鬱症 薑黃素之所以會被學者認為可能具有抗憂鬱效果,除了因為它本身具有抗發炎、抗氧化能力之外,也因為薑黃素具有其他與憂鬱症病因相關的生物效應,包括: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會影響血清素及多巴胺的釋放、調節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調節神經營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海馬迴的神經生成以及神經可塑性(Ref
45)。
統計分析結果顯示,以漢式憂鬱量表評估憂鬱程度,發現攝取薑黃素的實驗組比控制組的憂鬱症狀顯著地改善,且在此六篇研究當中都沒有出現副作用,其中三篇研究同時發現薑黃具有顯著的抗焦慮效果。但由於目前這六篇研究的介入時間不長,受試者人數也不夠多,因此薑黃的抗憂鬱效果還需要後續更多的研究者來證實(Ref
44)。
除了上述兩篇研究之外,大部份研究的受試者對薑黃素的耐受度似乎都算良好,的確也有幾篇研究出現少數幾位受試者有腸胃道的症狀包括腹痛、嘔吐等等,因此薑黃素的安全劑量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我該買薑黃來吃嗎?要買哪一種薑黃比較好?薑黃素的主要來源就是薑黃,而如同一開始所提到,薑黃粉中的類薑黃素只佔了
2-6%,當中最主要的有效成分薑黃素又只佔了當中的
80% 左右,因此光是要靠吃薑黃粉吃到有效劑量是有困難的,吃新鮮的薑黃也是一樣,以上面提到的研究對於降血脂肪的有效劑量
500mg 來說,一天必須吃進
10~31.25g 的薑黃粉,更不用說是其他劑量更高的研究。
去年底消基會對
19 種市售的薑黃粉做抽查,發現其中有兩件驗出鉛含量超標。因此為了薑黃神奇的功效就趨之若鶩買薑黃粉,開始吃薑黃,是否可能在吃到薑黃的好處之前,就先重金屬中毒了?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綜合評讀的結果,並不會因此就主動推薦病人吃薑黃素。主要原因是:
1.多數上述疾病都有更明確的治療方式,不必非要薑黃不可
2.薑黃或薑黃粉可吸收率太低,幾乎不可能達到產生功效的濃度
3.使用特殊製程提高薑黃吸收率的產品,價格通常不斐,但功效仍不明確
4.市售薑黃產品的安全性(是否含重金屬)、可信性(是否含如標示的薑黃素劑量)難以確定
雖然目前看起來
9 個月內的安全性是沒啥大問題的,但大家要有一個觀念,「萬物皆有毒」,世界上還沒有一個成分是吃再多再久也不用擔心的,即便是短時間喝下大量的水都可以發生水中毒啊!
什麼人可能不適合吃薑黃素?
1.孕婦及哺乳婦:目前尚未有薑黃對於懷孕或哺乳婦女安全性的相關研究,若想要攝取建議詢問醫師的意見(Ref
42)。
2.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者:薑黃會促進膽汁分泌,因此膽結石或膽道異常患者而言可能不適合補充(Ref 42)。
3.有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雖然目前發表的實證醫學文獻中沒有指出薑黃素與抗凝血劑的交互作用,但因為薑黃本身就有抗凝血的功能,所以若您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須小心使用薑黃(Ref
43)。
4.糖尿病患者:有服藥的糖尿病患者須小心使用薑黃,因高劑量的薑黃可能具有降血糖的效果,因此若同時有服用降血糖藥物,須小心發生低血糖。
5.胃食道逆流或其他胃部疾病患者:因薑黃會導致部分人出現腸胃道症狀,因此不建議有胃部疾病的人服用薑黃。
6.缺鐵:在細胞模式中發現薑黃會螯合鐵,而在小鼠模式中讓在缺鐵邊緣的小鼠攝取薑黃,發現會讓血比容、血色素、運鐵蛋白飽和度、血清中的鐵全部都下降,且有劑量效應,也發現小鼠肝臟及脾臟中的鐵含量較低,雖然目前尚未有人體實驗證實,不過推測在缺鐵性貧血邊緣或已經有缺鐵性貧血的患者,也許不適合攝取薑黃補充劑(Ref
40)。
7.手術後:因薑黃具有抗凝血活性,因此在手術後不建議攝取。
8.草酸鈣結石患者:人體實驗發現讓健康受試者每天攝取
3.2g 薑黃
4 週後,尿中草酸的濃度會顯度較高,因此建議有草酸鈣結石的患者應避免高劑量的薑黃攝取(Ref
41)。
9.肝、腎功能不全者:安全性仍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