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

腹瀉絞痛反覆10多年…

The Third Symphony The Forth Mov. ~交響曲第三番より第四楽章~

【摘要2018.1.11.蘋果】腹痛腹瀉久難癒,或長年頭痛找不出原因,當心可能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引起腸胃道或全身器官出問題,一旦延誤就醫還會危及生命。一名72歲婦人,10多年來飽受腹瀉所苦,到處求診卻找不到原因,直到前陣子接受血清及尿液代謝檢測,發現是神經內分泌異常引起,終於解開10多年腹瀉謎題。
「神經內分泌患者平均確診時間至少7年。」收治這名個案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及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沈延盛說,婦人到院時,早已數不清跑過多少家醫療院所及做過哪些檢查,卻始終找不出問題,腸胃道也沒發現腫瘤,後來他安排婦人做24小時尿液代謝 (5-HIAA)以及血清CgA嗜鉻粒蛋白A檢查,發現原來是神經內分泌在搞鬼,造成婦人的小腸血清素分泌過多、腸道蠕動功能控制異常,才會出現肚絞痛腹瀉症狀,在注射「長效型體抑素」後,症狀立刻改善,婦人終於擺脫腹痛難耐、成天跑廁所窘境。 
沈延盛教授解釋,神經內分泌系統廣泛分佈人體各器官,包括甲狀腺、食道、肝臟、膽囊、腸胃道、胰臟等,其中以消化道器官最常見,佔全台每年新增個案的五成以上。基本上,神經內分泌異常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一般根據荷爾蒙蛋白質下的胜肽分泌量多寡而定,如果胜肽分泌量多或太活躍,此時依據神經內分泌瘤的出現位置會產生不同症狀。
例如胰臟體抑素瘤分泌過多體抑素胜肽,如此將抑制腸胃道的神經功能,造成腸道蠕動變慢產生便秘,或讓膽囊收縮變慢,導致膽汁吸收變得濃稠,而出現膽囊結石症狀。長在胰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會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會導致低血糖現象。另外,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就是因為胰臟的神經內分泌瘤發現太晚而致命。
其實,神經內分泌細胞是腸胃道粘膜下的正常細胞,只是因為長時間分泌異常,導致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生成,而「體抑素受器」就是腸胃道神經內分泌細胞表面細胞膜的接受器,主要負責調節神經內分泌細胞的傳導功能,所以一旦神經內分泌細胞太活躍,注射體抑素就能發揮阻斷效果,直接抑制神經內分泌的傳遞路徑。 
沈延盛教授指出,通常神經內分泌太興奮活躍或分泌較多,容易產生臨床症狀而被發現,這種有臨床症狀的神經內分泌腫瘤被稱為「功能性」;如果神經內分泌腫瘤分泌太少,此時就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因此又稱「非功能」,其中非功能性佔整體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五到六成左右,沒症狀更增加診斷難度,因此臨床上不少患者都拖了很多年才被確診。 
所幸近年隨著科技進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工具也大幅進展,像是檢測血清CgA濃度,或尿液及血液檢查(如5-HIAA、胰島素、胃泌素、昇糖素等),依照功能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進一步檢查所分泌不同的荷爾蒙反應,就能早期發現是否罹患神經內分泌瘤。
另外,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以及免疫組織染色切片等,都是臨床常用的神經內分泌瘤檢查工具。 
由於非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沒有症狀,患者不易早期發現,即使是有症狀的功能性神經內分泌瘤,但也容易因症狀不典型且多元,導致確診不易。沈延盛教授提醒,應掌握【4,3,2(),1()】就醫原則,亦即留意神經內分泌瘤的「4大症狀」,包括常腹痛腹瀉、臉潮紅、低血糖及無原因一個月內體重減輕23公斤
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仍未改善;
不論有無症狀的神經內分泌瘤都是「(2)惡性的」、都可能轉移

建議「一」定要就醫檢測血清CgA濃度,一旦確診神經內分泌瘤即可安排病理切片確認有無荷爾蒙分泌不同反應,如此才能精準用藥,將神經內分泌瘤一網打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