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治糖尿病?醫生:飲食和運動才是關鍵

【摘要2016.12.29.聯合報】「鬼門關前走一遭,才知道這病,應該要好好治療了。」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嘉鴻回憶,14歲那年為了拚聯考,考上第一志願,每天只知道埋頭讀書,沒想到成績蒸蒸日上,體重卻直直落,廁所跑不停、喝水也止不了渴,醫師宣判,「你得了第一型糖尿病,終身要打胰島素」。
30年前,多數人不清楚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林嘉鴻說,父母同樣無法理解,卻一心想治好他,確診後有一年半的時間,嘗試吃苦澀的土芭樂皮、生木瓜到祖傳草藥粉的民俗療法,每天早上喝自己的尿,進行尿療法半年,有一天身體發出了求救訊號。
在用民俗偏方的時候,沒有規律施打胰島素,非常恰巧的,林嘉鴻碰上第一型糖尿病的「蜜月期」,以為血糖值漸趨好轉,不用再打胰島素了;卻某天放學回家,他竟然在房間昏倒了,送急診、轉院住進加護病房,醫師還發出病危通知,昏迷了3天,才從鬼門關前撿回一條命。
原來因為停止注射胰島素,血糖居高不上,身體產生酮體,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酸中毒;從此之後,家人和我都知道,糖尿病只能正視它、接受它,讓疾病、胰島素成為人生的一部分,與之共存。一開始面對疾病,林嘉鴻其實沒什麼感覺,只是對一輩子要打胰島素,覺得有點不耐煩。
自從走了趟鬼門關、住院一周才出院,林嘉鴻的課業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同學也不覺得生病的他,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日子一樣運轉;他為了不再重蹈覆轍,開始學習了解胰島素的作用方式,試著自己注射。
搭配飲食、運動和注射胰島素,血糖獲得妥當控制,糖尿病似乎從林嘉鴻人生中的絆腳石變成墊腳石,因為疾病無法治癒,他興起想照顧有著相同處境的病人,希望有一天糖尿病能被治癒,才在高中選組時,毅然決然選了第三類組,決心從醫走向新陳代謝科。
好不容易考上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當上住院醫師。他回想,有時值班、輪夜班近乎48小時沒闔眼,三餐難準點,雖然大學畢業後,靠著隨身攜帶一台「胰島素幫浦」,方便自動於皮下注射胰島素,省去每天打針的時間,但就算忙碌,有時間小睡1520分鐘,不能準時吃飯也要計算時間,68小時吃一次正餐,是住院醫師時期的控糖方式。直到當上主治醫師,林嘉鴻見到有相仿年紀就罹病的病人,格外理解他們不想打針的心情。
有一次,他看著一名如同自己翻版,升上高中就發病的少年,本來病情穩定,卻在上大學後開始叛逆,覺得與朋友外出用餐,還要打針十分麻煩,糖化血色素從6.5%一路飆到15%,出現蛋白尿顯示有腎病變風險,他與衛教師討論後,規定少年每2周要來拿藥,順便看看醫師,也看看血糖狀況,花了2年時間,才讓他的病情恢復穩定。
林嘉鴻常和病人分享控糖經驗,糖友三餐吃得並不會像一般所想,甜的不能吃,而是要控制份量,身為醫生,三餐雖難做到定時,但避免空腹,距離上一餐間隔68小時,一定要吃正餐,主食選擇五穀雜糧、有青菜和水果,魚、肉以滷、清蒸烹調方式,偶而想吃個小點心、蛋糕也可以,計算份量就好,保持適當體重。
運動格外關鍵,對血糖控制有加分效果,每當沒有夜診時,林嘉鴻一定會去游泳一小時,假日騎單車,一周運動34次,這類有氧運動能消耗肝醣,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
現在的林嘉鴻,是自己的主治醫師,回想高中時,主治醫師是當時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黃鴻碩,當時他已經投入第一型糖尿病研究,還會主動打電話關心自己的病情、課業有沒有遇到困難,自此以他為榜樣,但後來沒幾年,黃鴻碩卻罹癌病逝了。
林嘉鴻說,自己最大的夢想,是510年後讓病人不再注射胰島素,找到第一型糖尿病可能的致病原因來治療,如果未來幹細胞研究成功,病人就能恢復胰島素的製造功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