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4.29.中央社】國外研究發現,約有5%的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但有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比較不易有憂鬱症狀。父母可引導孩子培養運動習慣。
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其中有學習、行為、焦慮和注意力疾患,或處於壓力、經歷失落或有家族憂鬱症病史的兒童有較高的罹患風險。有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研究結果發現,在6歲和8歲從事較多中度或劇烈(流汗且有點喘不過氣)體能活動者,2年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較低。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經常哭泣、不講道理、難以溝通、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被動的人際互動,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憂鬱的孩子不一定會對原先喜好的事物失去興趣,他們專心度與耐受力會變差,沒辦法讀書、學習與成績退步,但仍會看電視、上網、打電動,常造成家庭的衝突。
兒童問題應即早介入,吳佑佑表示,當家長發現孩子表現改變、成績不如以往,應先了解原因,若孩子有輕度的憂鬱傾向,可輔以認知行為的協助。孩子罹患憂鬱症期間產生的負面想法與經驗,並不會隨著治療改善而消失。例如10歲孩子在學校經歷一段時間的負面經驗,即使情緒已改善,但他還是不想回學校。
除了症狀的改善,更須注意孩子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問題,運動可以是一個輔助治療的方式,大多運動屬於團體性質,能夠增加社會互動的訓練。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運動是可控制的行為,孩子可以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大腦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的當下,也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
葉雅馨說,兒童時期因其體能狀況較好,是運動習慣養成的黃金期,建議平日可從簡單的跳繩或慢跑運動開始,將時間拉長就可以達到中度或劇烈運動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