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
【摘要5.31.2013藍博洲 中國時報】五月廿六日《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台灣光復後出現的反國民黨政治運動,大致分為民主憲政派、台獨派和社會主義派。…至於社會主義派,則始終處於邊緣地位。」
Clara Schumann - Piano
Concerto, op. 7
這段歷史論述不能說不對,但1945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十八日,「社會主義派」的謝雪紅從山區回到台中,成立台灣人民協會,發行機關刊物《人民公報》,成立「繼承農民組合革命傳統」的台灣農民協會;同時籌備成立台灣總工會。
十月廿五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公會堂舉行。台灣光復。同一天,「社會主義派」的蘇新與陳逸松等人成立「政治經濟研究會」,創刊機關刊物《政經報》半月刊。
1946年一月六日,以「推行三民主義,協力建設新台灣」為今後工作方針的「民主憲政派」的「台灣民眾協會」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暨聯合改組典禮。廿一日,日據時期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幹部、「台灣民眾協會」台北市執委王添燈在《民報》強調「從速實施五權憲法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卅一日,在重慶閉幕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五大協議,其中「關於和平建國綱領」附記第二項決定組織「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紛紛響應。四月卅日,以台北市有志之士陳旺成、王萬得、徐淵琛、施江南等十餘人為主,廣邀省參議員和市參議員加入的「台北市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成立,以期在憲法實施前保障人民自由,並指導民眾,協助政府促進憲政的實施。
四月十七日,李友邦將軍領導的「三民主義青年團台灣支團部」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許多文化協會或舊台共分子等「社會主義派」(如簡吉、林日高、潘欽信、陳逸松等)與「民主憲政派」人士(王添燈等),都抱著建設台灣的主觀願望自動參加了。
與此同時,一月至四月間,美國陸軍情報部由駐台副領事葛超智(George
H. Kerr)計畫,對三百多名台灣人作了一次所謂的「民意測驗」,從而主觀地作了「台灣人不願受中國管,而希望美國來管」的結論。
五月一日,台灣省參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在省參議會會議廳正式揭幕。台灣的第一班「民主列車」正式啟動。會議期間,因為某位參議員大喊:「打倒貪官汙吏!」《紐約時報》及上海的《密勒氏評論報》不久就刊出評論說:「假如台灣實行公民投票,台灣人首先選擇美國,其次選擇日本,絕沒有人選擇中國。」
但是,葛超智的「台灣獨立」運動卻遭到王添燈斷然拒絕。
七月,中國全面內戰開始。與此同時,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八月,王添燈結合「社會主義派」的蕭友山、蘇新和潘欽信(舊台共)、王白淵(日據時期老左派)、吳克泰、徐淵琛和蔣時欽(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地下黨員)與呂赫若、周青等左翼文人,於八月正式創刊《自由報》周刊,以反腐敗、要求民主自治為基調。
八月十九日,原台灣革命同盟會改稱「台灣憲政協進會」。十月卅一日,《台灣新生報》社長李萬居等十七人當選台灣省國大代表,參加國民大會。
1947年一月一日,國府公布中華民國憲法,同時宣稱將於十二月廿五日「行憲」,從「訓政時期」進入「憲政時期」。台灣的社會輿論大表歡迎;各家報紙每天刊載著由官方機構、民間團體具名的「慶賀憲政」之類的祝詞廣告。一月二十日和二月十日,台灣省政治建設協會(原台灣民眾協會)在台北市召開了兩場「憲政推行講演大會」。
然而1947年一場突然的二二八事變使得客觀形勢急速轉變,迫使人們苦苦思索「台灣往何處去?」。二二八期間民眾訴求的主調:民主與自治,只有加入全中國的民主戰線,才有可能實現。這樣,就有了二二八後台灣青年從白色祖國到紅色祖國的認同轉變,「社會主義派」成為台灣反國民黨政治運動主導力量。
但是,1949年四月六日,警備總司令部拘捕台大與師院學生數百人。五月十九日,台灣省警備司令部宣布:台灣全省戒嚴。八月,基隆中學案爆發。台灣正式進入長達四、五年全面肅清左翼力量與思想的五○年代白色恐怖時期。台灣反國民黨政治運動的「社會主義派」從此被擠到「邊緣地位」。(作者為作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