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12.14.自由◎ 施雅軒】十二日,德國在台協會在台北市舉行「德意志帝國駐台北大稻埕領事館」揭牌儀式,緬懷1890至1895年間,德國在台灣所留下的歷史印記。在此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更遠之前,一位德國地質學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踏上台灣的經歷。
李希霍芬生於1833年,他比較有名的事蹟是定義中國的「黃土高原」,以及命名「絲綢之路」。但他來台灣的經歷鮮少被人提及,其機緣來自於27歲曾隨同艾林波(Friedrich
von Eulenburg)使團來東亞,並搭乘皇家普魯士號轉往台灣進行考察工作。
由1860年在學報上所發表「福爾摩沙北海岸的地質構成」一文可知,其航線從北海岸沿著基隆港進入淡水河,「我們的小船停在不遠的滬尾,離剛才不遠的兩個山地(即觀音山與大屯山)不遠的距離,山峰直接由坡地入海,因為時間有限,我僅停在淡水地區調查」。
全文對北台灣的地質條件有著清楚的查訪,尤其繪製台灣第一份地質剖面圖,堪為台灣科技史的劃時代作品。有趣的是,李希霍芬也帶著我們的眼睛回到過去,「自從1662年荷蘭人的殖民地結束後,歐洲船隻只有偶爾來訪,基隆被允許少許貿易,淡水就很少,幾年來有非法的活動在這港口間穿梭,淡水港才逐漸看到歐洲船。
我們發現三艘,因為這兩地的訪客不是商人就是船員」,「英國船長告訴我們他曾上溯淡水河四十哩,從新的地圖顯示,淡水河由兩個河系入海,小的河從基隆越過,但是沒有運河可以通往基隆,根據新地圖,淡水河朝東南方有一個很長的河道可通行小船,往上溯十三英里有一個艋舺的聚落,土壤相當肥沃」。
透過李希霍芬的紀錄,十九世紀中葉的北台灣躍然紙上,似乎也告訴我們,台灣的全球化從來沒有停止過! (作者為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副教授)
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美台貿易談判 應從戰略層級思考【摘要2018.12.14.自由】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週三表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只因狹隘的美豬牛議題,而讓美台貿易談判卡關,是失敗策略;他呼籲美國高層官員應以戰略眼光看待美台經貿,台灣也必須把握機會,向美方表達想爭取的貿易議題。
喬治華盛頓大學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Sigur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週三舉辦論壇,討論美台經貿關係。韓儒伯直言,豬肉與牛肉等農業議題固然重要,但只因兩項議題就讓美台TIFA卡關,他實在無法為USTR辯解。
韓儒伯認為,美國高層官員得以戰略眼光來看待美台關係,而非僅狹隘地盯著豬、牛肉市場准入議題,否則將難以突破美台經貿談判卡關情況;他還點名,須從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國務卿龐皮歐(Mike Pompeo)及待國會同意任命的亞太助卿提名人史迪威(David
Stilwell)的層級來發動命令,推動美台TIFA。
韓儒伯指出,在美國政府部門中,除了國務院有獨立的中國科及台灣科,目前國防部與USTR都將中國、蒙古及台灣事務劃在同一個部門;但美國政府體制已開始有變化,例如商務部負責台灣事務部門,已不再由負責中國事務部門管轄,且許多政府部門將跟進。
韓儒伯表示,不樂見美台貿易談判和美中貿易談判綁在一起,美中貿易談判成敗與美國對台軍售掛鉤也是舊思維,美國現在對台軍售已邁向常態化,不會受到美中貿易緊張影響,也不該受影響。
韓儒伯並強調,當美國對台軍售常態化,代表任何時候都可銷售,甚至可能在耶誕節前對台軍售;若在美中貿易談判期間,美國對台軍售,韓儒伯說「不會感到驚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