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轉型正義下一步:德國尚未處理的殖民史


【摘要2018.10.31.蘋果 詹愷欣】走在德國各個大小城鎮的路上,不時會看到地上石磚之中穿插著金屬的磚頭,上面刻著人名、日期和短短的文字敘述。這些Stolpersteine」(譯:絆腳石)是藝術家Gunter Demnig埋下的紀念碑,標記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猶太人、同性戀、羅姆人等被納粹強迫遷移、屠殺之前最後自由選擇的居住地。
納粹德國的罪過,藉由這些磚頭時時存在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上學、購物、散步途中必然會遇上它們,讓人不由的想像那些受害者被硬生生打斷的人生,從而體認納粹思想的危險。它們更代表德國人對二戰深刻的懺悔。
然而,這裡的街道上歷史的標誌不只有Stolpersteine。德國有63處路名含有Mohren」一詞,是過去對黑人輕蔑的稱呼。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名採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意志帝國在非洲殖民地的官員和軍官名字。他們在短短30幾年的殖民歷史中,在非洲執行殘暴的政策,掠奪資源並且進行種族屠殺。
在當時的非洲,德意志帝國開始發展日後納粹使用的手段──希特勒掌權之前30年,德國統治下的納米比亞已經有集中營。如同Stolpersteine象徵德國對二戰的反省,隨處可見紀念殖民者的地名,也代表德國對於殖民歷史的無感。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地是在德國鮮少被討論的一段過去。
我有一位德國同事,在大聲斥責新納粹的同時,也理直氣壯的說:「歐洲人透過殖民把文化帶到非洲,不全然是壞事。」我當下一時語塞,無法相信19世紀末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竟理所當然的出現在21世紀的大學實驗室。那是過去西歐各國用來正當化侵略世界各地的藉口。 這種西歐統治是文明恩賜的想法,不僅是日後納粹思想的根源之一,延續至今,也出現在聲勢日益高漲的極右派言論中。顯然德國的轉型正義還不能算完成。 
近幾年草根組織的持續抗議,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更改路名,讓殖民者的名字退回歷史裡。今年夏天,德國正式將25具遺骸歸還給納米比亞。那是1904年被屠殺的HereroNama人的遺骨,當時被運回德國作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種族理論道具。德國和納米比亞政府還在談判正式道歉和賠償的條件。 
同時,在柏林施普雷河畔的威廉二世皇居已經快要重建完成,明年將以博物館之姿開始營運;而他的館藏將包含來自亞洲、中東、非洲等地的寶貴文物,據說是媲美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的館藏。至於這些文物的來由,有些是合法購入,而很多是從殖民地搶奪來的。威廉二世正是領導德意志帝國走上殖民之路的皇帝 
不同於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處理殖民的歷史並沒有一致的理念和方向,社會上也缺乏共識。如果德國要正式擺脫民族主義的陰影,避免被捲入極右派政治的浪潮,德國社會必須像戰後咬牙剖析納粹時期一樣,正視他們身為殖民者的過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