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6.30.蘋果
褚士瑩】旅居德國的中國作家洪莉,曾在《德國骨子裡的氣質》這本書中,提到她曾經在當地的幼稚園,體驗過一次孩子們「乘火車旅行」的活動。第一堂課,孩子們扮成旅客,搭著肩膀串成一列火車,嗚嗚的穿山越嶺去旅行。
第二堂課,輕快的音樂響起,老師讓孩子們躺在體操墊子上安靜閉目,隨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火車穿過高山森林、原野農莊、河流湖泊,孩子們進行大腦的自由想像。老師不時在一旁提示:「看見草地上的野花了嗎?」
「看見森林裡的小房子了嗎?」
「小河裡有沒有魚?」
旁邊還有兩位自願協助課程的家長,幫忙記錄著每個孩子的表現。這不是「觀落陰」,而是按照「全德國兒童聯盟」制定的系列教育方案進行的課程,而這堂課是專為加強4∼5歲兒童個性發展而進行的「思維想像課」,以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安靜思考、豐富聯想。
每次必須記錄孩子能否安靜下來進入想像、語言描述如何等。每個孩子的紀錄還要交給家長,以便家長熟知自己孩子的身心發育情況並配合家庭教育。
但是從小如果缺乏「思維想像」的教育,對於「安靜」的價值缺乏尊重,長大以後,就會變成那種自稱「閒不下來」的人,不喜歡安靜,害怕獨處,不願意思考,於是一直用大聲唱KTV,大聲吃飯,大聲八卦,喝下午茶時大聲聊天,去鬧區購物,來填滿自己的每一天,只要停下來沒有「團康活動」可以參加,缺乏刺激,不大聲來個「愛的鼓勵」,就會覺得沒勁、百無聊賴的大人。
更悲哀的是,搞不好自己到每一個團體,都變成那個怕氣氛「冷掉」,所以強迫自己吱吱喳喳說個不停,一直搞笑當開心果,每天回到家都精疲力盡,覺得自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小丑,那時候,要再回頭學習安靜的美好,恐怕會非常辛苦。
華人校園,老師動不動要學生「拍手」的文化以後,我也更有意識地去尋找改變的種子。比如香港的西貢崇真天主教中學,從十年前開始推動「靜默文化」,每逢朝會,大型禮儀、講座、公開考試班的學生做試卷前,都有靜默數分鐘的空間,邀請學生安靜下來留意呼吸,接觸一下自己的內心。
我在台灣的中小學,也發現有少數老師有意識地取消課堂一開始「起立、敬禮、坐下」的過時軍事訓育儀式,而用「靜心時間」來替代。 我看到安靜的種子,在校園裡慢慢萌芽,寒暑假搭充滿親子遊的飛機,不需要再是一件恐怖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