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解謎G蛋白 2學者共享化學獎

教育啟迪
【摘要10.11.2012蘋果】2012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天揭曉,美國生化學者雷柯維茲柯比歐卡共享榮耀,他們因發現G蛋白耦合受體的運作方式而獲獎,這項突破對於同類型研究有重大幫助,未來有助研發更有效的藥物。
The Gershwin Piano Quartet plays Gershwin's "I Got Rhythm"

現年69歲的杜克大學學者雷柯維茲(Robert Lefkowitz)和與57歲史丹佛大學學者柯比歐卡(Brian Kobilka)曾合作研究。
評審團指出,人體內的G蛋白耦合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有上千種,包括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人體分泌荷爾蒙會引發生理反應,如遇到緊張狀況,腎上腺素會分泌,或聞到咖啡,會產生愉悅的心情,關鍵就在於細胞之間彼此傳達接收到的訊息,兩名學者的研究成就在於了解訊號傳遞的過程,解開GPCR的序列與立體結構
相關領域獲諾貝爾肯定並非第一次,1994年,美國學者吉爾曼(Alfred Gilman)因發現G蛋白而獲諾貝爾生物醫學獎。GPCR有上千種,雷柯維茲與柯比歐卡的研究只專注於其中一種,但因他們的先驅研究,讓其他人更加了解生理反應,也更明白人體對藥物的反應,有助開發減少副作用的藥物
國內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孫維欣表示,他倆的研究對後來同類型的受體研究,具開啟效果,「與GPCR相關的藥物,在目前市面多達半數。」
陽明生科院院長高閬仙昨表示,雷柯維茲早在1980年代,克服當時還不成熟的技術,分離蛋白質使受體純化,找出DNA序列,並發現其7次穿膜的特性,藉以更明白蛋白質的性質;而柯比歐卡則把受體的立體結構定出來,讓學者了解同類蛋白質如何接收不同訊號。
台大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蔡克嵩指出,兩人的研究是藥物發明的基礎,許多藥物可利用對GPCR的相關研究,了解發生疾病時,荷爾蒙如何作用,在臨床上設計方式來改善問題。
共享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榮耀的雷柯維茲與柯比歐卡,前者是在紐約布朗克斯區長大的窮人家小孩,原本從沒想過走上研究之路;後者是麵包師的兒子,為人謙遜寡言,在大學認識妻子後才走上專業研究之路。
雷柯維茲是波蘭移民的後代,他在紐約的老家僅是一間兩房的小公寓,家境並不富裕。雷柯維茲是個啃書蟲,小小年紀就讀遍家裡的偵探與醫學小說,小學時立志要當醫生。從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畢業後,他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擔任研究員,迷上了當時屬於新興領域的生物受體研究,結果便一頭栽進去,成了頂尖的研究學者。
柯比歐卡在明尼蘇達州的鄉村長大,祖父與父親都是蛋糕師,媽媽則負責裝飾蛋糕。柯比歐卡進入明尼蘇達大學就讀時,遇到未來的人生與研究伴侶田同蓀(音譯,Tong Sun Thian)。田女士說:「他一直是最頂尖的,但總是如此謙和安靜,讓你不知道他的存在。」現在兩人夫唱婦隨,一起在史丹佛大學的柯比歐卡實驗室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