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4.18.蘋果】全球每年有逾800萬公噸塑膠垃圾流入大海,專家估計到2050年海裡的塑膠垃圾恐怕會比魚多。前天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的報告指出,英美科學家在研究能分解寶特瓶的細菌時,意外製造出能分解塑膠的酵素,可望成為地球救星。
英國普茨茅斯大學與美國能源部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科學家,研究日本2016年在大阪堺市寶特瓶回收中心底層土壤裡發現的,專吃寶特瓶的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細菌。
研究人員用比太陽亮100億倍的超強X光,製作出這種細菌用來分解寶特瓶原料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的PETase酵素結構模型,被美國和巴西科學家發現結構酷似真菌和細菌用來分解角質的酵素「角質酶」,推測這兩種酵素的相異之處應該就是分解寶特瓶的關鍵。
研究人員將PETase改造成更類似角質酶的結構,意外發現改造後分解寶特瓶的效果更好,還能分解用來取代寶特瓶的生質樹酯PEF,接下來的目標是繼續改良分解效率,盼有朝一日能用來工業化分解寶特瓶。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凱爾指出,寶特瓶通常要花上數百年的時間才會被分解,在地球上長年累積下來很驚人,研究人員製造出能分解塑膠的酵素是很重要的發展,雖然可能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投入工業用途,仍令人感到振奮。
根據海洋清理基金會上月發表的研究報告,漂浮在美國夏威夷和加州之間海面上的太平洋垃圾帶,近年增長速度驚人,目前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45個台灣大。
全球逾95%人口 呼吸毒空氣【摘要2018.4.18.自由】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的一份大型研究,十七日發表2018年全球空氣污染與健康報告,指出全球人口有超過95%都居住在空氣品質有害健康的環境中,貧窮地區因此承受的負擔最重。此外,各地空污程度差異也在迅速擴大。
這項由美國非營利性組織「健康影響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與華盛頓大學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IHME)、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共同進行的大型研究,是根據華大健康計量評估研究中心分析19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三百種疾病以及84種致病行為、飲食、環境、職業風險因子的「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研究為基礎,加上最近期2016年監測資料,評估全球空污狀況和對健康的影響。
報告評估全球逾七十億人、即超過95%人口住在室外空氣所含細懸浮微粒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空氣品質指南所訂的年均值每立方公尺十微克標準,幾乎有六成人口居住地區的PM2.5濃度,連世衛最寬鬆的年均值每立方公尺卅五微克都達不到。細懸浮微粒係指懸浮微粒粒子直徑小於2.5微米(PM2.5)。
今年報告首度加入室內空污的衝擊,主要來自烹煮、暖氣燃燒的木柴、煤炭等生物質固態燃料。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約廿五億人受到室內、室外空污的雙重影響,大部分是非洲、亞洲的低、中度收入國家。
報告估計,去年全球有610萬人因長期暴露在室內、外空污造成中風、心臟病、肺癌和慢性肺病而早死,中國和印度佔超過一半;空污成為第四大致死健康風險因子,僅次於高血壓、飲食和抽菸。由於居家污染物排放到室外,室內空污也可能影響室外空氣:印度四分之一、中國約五分之一的空污致死與此有關。
健康影響研究所副主席歐基夫(Bob
O’Keefe)說,全球空污程度有驚人的11倍落差,許多開發中國家尋求經濟成長,改善空污的努力,遠遠落後已開發國家。該機構主席葛林鮑姆(Dan
Greenbaum)說,雖然中國去年338座城市的PM2.5濃度降低6.5%,但整體空氣品質仍未達中國自訂標準,加上人口老化,老年更容易受到與空氣污染最密切相關的疾病危害,中國因空污提早死亡人數還會持續增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