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如何重塑台灣競爭力


【摘要2018.3.17.自由 魯伯非】近年來台灣許多學者名嘴,不斷批評台灣的產業競爭力落後中國許多;台灣許多產業規模完全不能與中國大陸相比。這種批評其實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就是把一個二千三百萬人口的市場去跟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相比。這就好像把瑞士、芬蘭、新加坡去跟大陸市場相比,這些小型國家當然無法跟中國市場的產業規模相提並論。
台灣應該放棄這種不對稱的錯誤比較,而是應該想辦法如何將台灣塑造成像瑞士、荷蘭這些國家雖小,但環境保護完善,社會福利制度良好,政治制度民主,又具有特殊利基產業的福利國家
想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台灣應該將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調整到城市與城市的競爭。而台灣要達到與世界主要城市的競爭,一個具有想像力並突破性的做法就是重新規劃台灣的國土政策,將台灣21縣市合併並重新規劃為五大主要城市:大台北市(The Great Northern Taiwan City)、大台中市(The Great Central Taiwan City)、大台南市(The Great Southern Taiwan City)、大台東市(The Great Eastern Taiwan City)和大台西群島(The Western Taiwan Island City)。
以合併後的大台北市為例,其行政區域包括現有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以及新竹縣市。如此一來,大台北市成為超過一千萬人口的國際大型都市。雖然比不上北京、上海的二千萬人口,但是已經超過香港和新加坡,成為跟紐約相提並論的大型都市。
同時因為這些縣市的合併,可以裁減無謂的行政層級及流程,將大增的市政經費及預算作更有效率的利用。例如合併後的大台北市可以擁有原有的基隆港以及桃園機場;新市政府可以將原有台北和新北的捷運系統和高鐵系統,擴增到基隆港和桃園國際機場,有效地將基隆的觀光郵輪旅客引導到大台北市及台灣其他旅遊地點。
合併後的新大台北市將擁有竹科及全球最大、最重要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台灣原有的5+2產業,也可以依照原訂計畫分配給同時擁有科學園區、機場及港口,而且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大台中市跟大台南市。這些合併後的大都會區,也可以基於新增的城市競爭力,發展各種創新產業。
合併後的大台北市,由於相同捷運系統的延伸,辦公室不用再集中在原來的台北市市中心。建商也可以沿著捷運線往原有基隆市和桃園市方向,開發低價但居住環境良好便利的新住宅區。澳洲雪梨離機場跟市中心各兩站的火車站—Mascot Station就是一個良好的參考範例。年輕人除了享受新增的就業機會外,也不用再集中在原台北市市區找房子,而是在近郊地區享受跟中南部一樣低廉的房價。
至於大台東市和大台西群島,則發展完全無污染,平價及高端的觀光產業。除了原來的景區以外,像現在金門和宜蘭的釀酒工業,也可以仿效法國、英國蘇格蘭的釀酒產業,發展成有台灣特色的釀酒文創產業。
也許2026年之前就可以完成這樣的國土規劃,這一屆跟下一屆的二十一縣市當選人,就知道他們的奮鬥目標就是在2026年成為這五大城市首長。唯有這種大破大立的「新政」才能打破台灣現有的低迷氣氛,提供全體人民一個嶄新的願景及奮鬥的目標。
藉由這種大型的國土重新規劃,可以減少原有政府預算的浪費,增加社會福利、年金、長照的經費。同時藉由交通、產業的互相連結,可以增加原有產業的競爭力,並且帶出新創產業的構想,提供年輕人更多的就業機會。
同時因為新興住宅社區的開發,可以減少現在台灣年輕人最大的生活壓力,就是買房跟租房的壓力。如此一來,台灣的年輕人都可以留在自己的土地上奮鬥,台灣也可以更接近像瑞士、北歐、荷蘭這樣小而美的福利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