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既規訓又自由的德意志「社區農圃」


【摘要2018.10.17.蘋果 黃哲翰】德國都市各個角落經常可以見到一種怪異的區域:它被柵欄密集地分隔成上百個區塊,每塊都有棟窄小、甚至有點克難的小屋。小屋前的空地被當作園圃,周遭擺放著桌椅雜物,間或點綴著廉價裝飾品。一開始我以為這就是德國都市裡的貧民區。
隨後我才知道,在德國通常不易靠外觀來判別所謂「貧民區」。社會弱勢所居住的區域,也可以擁有現代化的外觀和清亮整潔的環境。而那些蓋著小屋、看起來侷促克難的區塊,則是供人承租的社區農圃(Kleingarten 
一般德國人聽到社區農圃,通常會聯想到的,就是它那刁鑽到近乎偏執的管理規則:除了對小屋的樣式大小和水電設施有各種繁瑣的限制之外,就連栽種植物的種類、數量、高度、修剪的頻率……都被詳細規定,並且不時有人一一按表糾察。租個農圃來種花種草,表面看起來是採菊東籬的悠然寫意,實際執行起來卻更像是鍛鍊社會紀律的學程。

社區農圃又稱「施瑞伯農圃」(Schrebergarten),是以19世紀德國著名的「黑色教育家」施瑞伯(Moritz Schreber)來命名的。施瑞伯認為教養兒童就像栽種作物一樣,需要外力強硬介入、修剪矯正。兒童自幼就應接受嚴厲的規訓和體罰,透過紀律來培養健全身心。
確切地說,社區農圃是德意志文化中兩個矛盾成分的完美結合:嚮往自由的自然生活、同時卻又渴望以秩序來規訓自然。最後,這便成就了一塊詳細規定自然該如何生長的小農圃、一塊由官僚規範保障個人之休憩自由的一方天地。表面上「一板一眼」的繁瑣規定,是為了讓在圍籬之內的個人空間不受旁人侵犯,可以恣意過著「帝力於我何有哉」、放縱脫線的田園小生活。德國有一位專欄作家就曾幽默地以「德意志式的無政府主義」來挖苦社區農圃展現的俗民生活精神。
這種事不關己就放縱脫線、事關己利就一板一眼的田園小生活態度,在政治上則較常表現為剽悍的地方主義和素樸的愛國主義。而社區農圃作為德意志田園小生活的大本營,也不令人意外地,到處都可以看到迎風飄蕩的黑紅金三色旗。 
由於過去納粹的歷史,德國社會長期以來對國旗所象徵的愛國主義都保持極為謹慎的距離,一般都盡量避免懸掛國旗。而社區農圃則幾乎是除了歐冠盃和世足賽期間以及極右派示威抗議的場合之外,德國境內唯一能頻繁看到民間懸掛國旗的地方。
無論是歷史反省或是政治正確,這些顧忌,都在「帝力於我何有哉」的小天地裡,被輕鬆一拋,丟到了藏在廉價的花園小矮人(Gartenzwerg)塑像背後、懶得整理的雜草堆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