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5.29.蘋果】台灣洗腎人口超過8萬人,洗腎率高居全球第一,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徐世平表示,據統計,國內洗腎患者有5成是因糖尿病造成,建議患者們每半年檢查一次尿中的早期腎臟病變指標「白蛋白」,配合平時用藥、飲食控制防範腎病變,若腎功能變差,則改為每3個月檢查一次。
亞東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徐世平表示,門診中一名48歲的女性患者,多年前發現自己有糖尿病,但由於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並未積極配合醫囑按時用藥與回診追蹤。結果3年後發現腳經常水腫,且腳趾還有發麻的現象,視力也因為視網膜病變而變差,進一步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腎臟功能變差引起,且尿液檢查也發現有蛋白尿的現象,導致在治療上僅能控制腎臟病變的惡化速度,無法恢復原先完好的腎功能,且若之後發展到腎衰竭,仍需要進行洗腎。
【先了解】血糖高影響腎機能 由於糖尿病初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輕忽,若輕忽血糖控制一段時間後,高濃度血糖會流竄於血管中會破壞血管壁,引發大、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腎臟內的血管,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變差。
糖尿病引發腎病變,常見血管機能差而讓水分代謝異常造成下肢水腫。而腎臟的腎絲球過濾功能受損,也容易影響到蛋白質的代謝,出現蛋白尿的狀況,常會出現尿液有泡泡、不容易散去的症狀。另外,也容易影響周邊神經組織,而出現手指、腳趾肢體末端發麻的現象,其他併發症還有如視網膜病變,則會造成視力受損。
【這樣做】定期追蹤配合治療 正常人的尿中「白蛋白」應小於30毫克,而糖尿病患隨病情惡化恐大於300毫克,當引起腎衰竭就必須洗腎治療。所以若初期發現「白蛋白」超標,可儘早配合藥物治療,腎功能還有恢復機會,但若已經出現「蛋白尿」,往往腎功能已不可逆,最終仍可能必須洗腎。
糖尿病患應嚴格控制血糖,平常飲食應節制高糖分食物,依照醫囑按時用藥,有腎病變應依照醫囑及早控制病情。平常也要少吃高鹽分、高鈉食物,像是醃漬物、高鈉加工食品等,每天鈉攝取量應避免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的鹽,以免加重腎臟的負擔。
【醫師說】糖尿病症狀即使不明顯也不得輕忽,應依照醫囑按時追蹤、控制,以避免造成併發症,引發腎功能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