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新聞2019.10.24摘要 】一名20多歲的男子,在健康檢查驗出輕度貧血,同時,大腸癌腫瘤指數偏高,並且有血便的症狀發生,經前往醫院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診罹患大腸癌,醫師提醒民眾,預防或降低大腸癌發生,要戒煙、減少攝取大量高脂肪食物、多攝取高纖維食物,發現疲累或體重減輕及有血便,盡速就醫檢查。
大腸癌是腸胃道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以台灣而言,是國內第一好發癌症之一,中壢天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耀康醫師表示,大腸癌的分期共有四期,第一期腫瘤侵犯黏膜下層,甚至到肌肉層,第二期腫瘤侵犯超過肌肉層,甚至侵犯到附近器官,第三期侵犯到淋巴結,第四期則侵犯到遠端的器官,如肝臟。
引起大腸癌的因素相當多,包括遺傳因子、環境因素、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等,黃耀康醫師表示,高脂肪飲食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會,而低纖維食物也在大腸癌的形成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此外,大腸的發炎反應也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大腸癌發生率部分,男女比例是1:1,且年齡愈大罹患大腸癌機率愈高,大腸癌的症狀包括:缺血性貧血、肛門出血、腹部疼痛、排便習慣改變等。
黃耀康醫師建議:大腸癌晚期癒後很不理想,所以預防勝於治療。首先,在生活飲食習慣方面要注意,再來,因大腸癌是隨著年齡增加會相對提高發生率的疾病,所以在台灣,國健署有實施大腸癌篩檢,民眾從50歲至75歲每二年可接受免費一次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如果呈陽性反應,病人應立即至各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大腸鏡檢查,如果大腸鏡檢查發現瘜肉或早期大腸癌時,可經由內視鏡切除術進行治療,如果無法經內視鏡切除時,也可利用外科切除術進行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