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3.7.蘋果
邱寶福】拜讀作家朱宥勳的《教不完的迷思》一文,作者提及老師有教不完的焦慮很正常,或許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承認根本教不完。網路即將進入5G時代,目前在學校課本的所有知識,老實說,在網路都查得到,甚至有影片真人教學,而且完全免費,老師的工作也應該隨著轉型,不再只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而是一名引導者,引導學生從浩瀚無垠的學問之海中,篩選自己需要的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核心素養強調多面向的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不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是彰顯學習者的主體性,重視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於生活情境中。
什麼叫做教完了?以筆者所教授的數學為例,除了觀念的闡釋、課本習作例題的講解,我還會針對每一個單元的基礎題型做隨堂測驗,不及格的學生,則利用課餘時間做補救教學,之後會做單元的大卷測驗,測驗完會針對錯誤率高的那幾題加強演練,大卷錯誤的部分,學生要將其仔細訂正後繳回。
一個禮拜雖然有5堂數學課,但我仍覺得不夠用,表面上,我認為我做得夠多了,目標就是希望教完又能教會,但是還是有人學得不夠好,不夠精熟,甚至一知半解。
之前教育部強制全國國中老師一定要完成的十二年國教5堂課之一的「有效教學」,我看到講師秀出的PPT標題寫著:「不是教完,而是要教會」,試問哪一個在教學現場的老師敢不在段考前將進度上完的,我也知道學生「指數律」這個單元還是一知半解,但是「科學記號」再不上完就要段考了啊!所以我們只能利用下課、午休或放學時間針對學生進行補救教學,然後某些團體又說我們剝奪學生的自由時間,教師夾在中間,裡外不是人。
所有的老師都希望可以把課本內的知識教完又教會,學生學不會有太多原因,資質的差異性、家庭因素、學習態度……等等,老師只能盡力而為,任何領域的知識永遠都學不完與教不完,跟老師為了把學生教會而沒有把段考進度教完,是兩碼子事。
正因為知識之海浩瀚無垠,所以才會有課綱這種東西,課綱是專家學者經過討論之後,相對應的學齡應該要會的基礎知識,老師為了趕進度,匆匆教完之後還是有學生聽不懂學不會,應該要檢討的是,課綱的內容是否太多、老師的課程進度規劃是否出了問題、學生是否放棄學習……等等。
要教會而不是教完,套一句柯文哲的口頭禪:「聽起來怪怪的。」不如改成要教完而且要教會,然後像是英文、數學等學科,落實能力分組,針對學生的差異性,選擇相對應的教材及評量方式,否則以目前國中常態編班的方式,用同一套教材,不要說教完,要把每一個人都教會,我個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