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珍奶限用塑膠吸管 錯了嗎


【摘要2018.6.15.蘋果 謝和霖】2015年一隻海龜鼻孔卡管的影片,不但奪取全球淚光,引發更多人對海洋廢棄物的關注,也讓全球許多政府開始研議禁限用吸管的政策。
而環保署今年提出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中,也首打吸管,並於近日預告草案,打算自20197月起,禁止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賣場、連鎖速食店等之餐廳提供內用客人一次性「塑膠」吸管。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會上正反兩極討論。
環團大多認為,在餐廳內用時,吸管實在沒什麼必要性,因此應該禁止「任何材質」的一次性吸管,而非只是塑膠吸管;但環保署這次對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塗布塑膠薄膜的紙吸管網開一面。 
有民眾質疑沒有吸管如何喝珍珠奶茶;而義美老闆也加入話題,他認為環保署的限塑政策是好的政策,但不應該鐵板一塊;若「不顧國內外不同國情、民族的飲食文化傳統,那麼再好的限塑政策,也必然遭致強烈民怨。」他認為應該對「在全球即飲飲料消費市場享有極高知名度的珍奶網開一面,因為珍珠奶茶不用特殊的大口徑吸管吸食品嘗,必然會失去其美味的風韻。」 
其實,珍奶是1990年代才逐漸在台灣流行起來,至今不過存在30餘年,是相當年輕的飲食文化,正確來說,是餐飲商業文化。珍奶雖然美味,但它的美味,它的文化,是業者為了讓你天天光顧,挖空你錢包而設計的,而非為了照顧你的健康與我們的環境而設計的。 
從它誕生於台灣至今,對國人健康與生態環境,實已帶來不少影響。比如珍奶的高含糖,會導致肥胖,造成糖尿病發生率的增加與病患的年輕化;而它用來增加風味與滑順口感的奶精,主要成分是氫化植物油、玉米糖漿、酪蛋白、香料、食用色素等,其中氫化植物油是反式脂肪的主要來源,會導致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增加;而根據食藥署於2015年發布的「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今年(2018年)71日起才會開始禁止使用不完全氫化的植物油,以減少人工反式脂肪的來源。 
至於珍奶的要角,大顆的「珍珠」,本來應該是要用太白粉、地瓜粉來製造,卻有不肖業者為了增加珍珠的Q彈口感,在澱粉裡添加「順丁烯二酸酐」。這種長期攝食會損傷肝腎的化學品,原本是用於塗料、穩定劑、表面活性劑等工業用途,卻為不肖商人用於食品,直到2013年毒澱粉事件爆發時,不知已經荼毒國人多少年。
還有更令人震驚的塑化劑事件,國人應該印象更為深刻吧!竟然有人長期把用於PVC塑膠的有毒塑化劑,當成飲品的起雲劑,違法銷售給包括珍奶的餐飲業者與食品業者,直到2011年才被當時衛生署的一位技正發現。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是會影響生殖系統的荷爾蒙干擾素,會造成男生女性化、精子數減少、男童生殖器官變形,女童性早熟,同時會傷害肝、腎;這種危害國人健康的成分,我們豈可因為這是珍奶文化的一部分,就網開一面?
至於珍奶對生態環境的危害,則源於其免洗杯具、吸管與塑膠提袋。除了有些習慣不良的人們隨手亂丟,造成海洋生物誤食等風險之外,這些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也造成石油資源的浪費。簡言之,它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一環,而塑膠製品的大量生產、大量廢棄,使用多少毒性物質?造成多少污染危害?
二氧化碳的排放、六輕工業區與焚化廠周遭居民的健康,以及我們每個人食物當中的毒性物質,多少都可一窺珍奶的蹤跡。 當然,造成健康與環境問題的東西很多,很難一步全部除去。
但就如高樓平地起,總要一步一步來。吸管這小東西,只是限塑政策中的一小步,我們應該要求政府勇敢、正確地踏出;消費者要有清醒意識,莫被既有珍奶等商業文化,框住了腦袋與行為,而是該鼓勵、要求業界勇於接受挑戰,一起重新檢討商業經營模式,思考如何提供零垃圾服務與營造健康的飲食文化。畢竟,社會文化、風氣要能夠去蕪存菁,持續改善,才是國家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