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2.19.自由】杜拜上演空手道「美麗戰爭」!「小清新」文姿云面子、裡子雙贏,女子55公斤級個人對打決賽4:3險勝世界第一的烏克蘭金髮美女塔莉歐卡(Anzhelika
Terliuga),本季首面金牌到手,也朝明年東京奧運前進。
文姿云壓軸對手塔莉歐卡實力堅強,不但是兩屆歐錦賽金牌,漂亮外型敢秀愛現,更在臉書等社交網路平台坐擁大批粉絲,還被媒體譽為「烏國最火辣空手道名將」,文姿云輸人不輸陣強壓勁敵,賽後開心與教練黃昊昀慶祝。
高俊明和白先勇【摘要2019.2.19.蘋果
王浩威】高俊明和白先勇,一位最近去世了,另外一位則出版了一本書。作家白先勇出版了散文集《八千里路雲和月》,在記者會上說:「我帶著父親的靈,在大陸再走一遍他走過的足跡。」
早在2012年,白先勇在兩岸三地同時出版《父親與民國》,可以說是從歷史的角度為他的父親白崇禧將軍傳記所做的準備吧。然而,從白先勇個人的角度,自己的父親白崇禧到了自己的筆下,又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熟讀《孽子》的讀者其實都是好奇的。在小說裡,白先勇描述的許多的父子關係,絕大部分都是極其強烈的愛恨所交織而成的。自然也會好奇,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白先勇和白崇禧的父子關係又是如何呢?
這本新的散文集,書名是來自岳飛的〈滿江紅〉,白先勇表示是因為他的父親白崇禧在對日抗戰期間,常教白家孩子唱岳飛這詞牌。
也因為在《父親與民國》出版時,白先勇展開了「八千里路」巡迴的演講,在中國大陸走訪了12個大城。他說:「這些城市,與父親當年戎馬生涯,息息相關,我的旅程也等於在追尋父親當年歷史的足跡。」
即便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這樣的書名,對白先勇而言是不斷地尋找父親的多重象徵;然而在書裡頭,還是沒有隻字片詞是屬於白先勇個人記憶中的父親。似乎即便是透過文字,去直接地凝視父親、去和父親交談,還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恍如《孽子》小說情節中的父子難題,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存在著。
在同一場新書發表的記者會裡,白先勇多年好友畫家奚淞表示,白先勇7歲得了肺病,有4年時間被孤立在病榻之中,對世界有一種「飢渴的探求」。年輕剛剛認識白先勇的時候,他曾問將來最大的理想是什麼,白先勇的答案是「孤兒院院長」,因為白先勇「希望包容世界上所有孤單的人。」
也果真如此,儘管生活上白先勇沒有任何的親生子女,但華人世界裡許多被逐出家庭的同性戀者,卻是在他的作品當中找到了共有的孤兒院。白先勇的情形如此,許多那一個時代的男人也都是如此。
前幾天,2月14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在睡夢中辭世,享壽90歲。 高俊明牧師是永遠穩重的,從年輕的時候就如此;而白先勇這是永恆少年,永遠唇紅齒白。如果稍微注意,他們兩位,一個是1929年生,另一個則是1937年生,才差8歲而已。
高俊明牧師是基督教長老會的世家,祖父高長為第一代台灣人基督徒,在馬雅各來台宣教時即成為馬雅各醫師管家並受洗。他父親高再得是1883年出生於烏牛欄教會,即現在南投埔里,是高長的三子,中學畢業後,到彰化醫館(現今為彰化基督教醫院),跟隨蘭大衛醫師學醫。有意思的是,在高牧師的許多回憶錄裡,關於母親的描述十分詳細,而父親的確是沒有太多的內容。
出身長老教會家庭的高牧師,原本並不是基督教徒。直到他決定選擇並就讀神學院的原因,是他有使命要辦一所孤兒院。當時台南神學院口試老師問他:「你是不是因為阿公是傳道者才來讀神學院?」高俊明很明確回答:「我的志願不是作牧師,而是辦孤兒院。」
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的高俊明牧師,帶領著長老教會走過白色恐怖和戒嚴時期,也帶領著這個台灣迎向民主的曙光,把一生奉獻給台灣。
白先勇本身是透過作品而很早出櫃的同性戀運動家,也是台灣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而高牧師激烈地反對同性戀,他在2013年拜會王金平並公開反對同性婚姻時表示「性道德敗壞是羅馬帝國衰亡的主因」,強調同志婚姻若通過將對台灣帶來深遠影響,導致家庭制度崩盤,國家逐漸走向滅亡。
高俊明牧師雖然沒有經營任何一所孤兒院,卻是將整個台灣當作他的家庭,和白先勇一樣是要包容一切孤單而不幸的人。只不過,保護也往往意謂著掌控。當他要保護她所愛的人的同時,卻將另外一些他認為有害這個家庭的人全都排除出去了。
高俊明和白先勇,兩位都是沒辦法去描述父親的人,兩位都是想要創造孤兒院一般的包容的人。他們其實是代表著在這個島嶼上的男人,如何辛苦地學習成為好父親的過程之一。他們只是過程,還是在摸索的過程,自然也有許多可以批評的、也需要改進的地方。成為父親,原本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高俊明【摘要2019.2.19.自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十四日去世,近日將舉行告別禮拜。高牧師一生從事傳道工作的同時,也為台灣的自由民主,義無反顧,堅持犧牲。他不僅帶領長老教會走過戰後白色恐怖和戒嚴時期,也總在國家社會遭遇重大變局之際,言所當言,為所當為,倡導公義,致力建設台灣為「新而獨立的國家」。
高俊明最受人感念的,是擔任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及總幹事任內,推動教會發表三次宣言,是台灣民主發展進程的重要推手。其中,1977年的《人權宣言》,主張台灣的未來由人民決定,促請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使台灣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是首次出現以團體形式公開主張台灣獨立。
1971年秋天,教會關切退出聯合國導致的國際孤立,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呼籲國際社會尊重台灣人權與人民意志,反對強權主宰台灣命運;也主張以中央民代全面改選等改革,確保台灣公義。
1975年,政府查禁白話字(台語羅馬字)聖經,教會發表《我們的呼籲》,促請政府維護宗教自由,增進社會和諧團結。
關鍵時刻勇於說出台灣心聲之外,高俊明也總以行動實踐對民主人權的追求。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高俊明因協助施明德逃亡,被以「共同藏匿叛徒」判刑七年入獄。在庇護施明德之前,兩人只見過兩、三次面,高俊明直為公義而奮不顧身。
台灣民主化後,前總統陳水扁說,他在台灣國家路的主張、做法與推動,受高俊明影響最大;他任內把台灣人出國所持護照加註「台灣」,以免在國際間被當成「中國公民」,背後推手就是高牧師。
陳水扁任內,高俊明受聘總統府資政,但近年以自己年事已高,婉辭包括蔡英文總統的一切公職聘任。不過,他對國事的關注從未改變。去年養病時,他響應「喜樂島聯盟」所推動的「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案;今年初,他與彭明敏、李遠哲、吳澧培等四人聯名,公開籲請蔡英文顧念大局不要參選連任。他對這塊土地及人民的關愛,終身不渝。
高俊明奉獻教會的一生,有其家學淵源。從馬雅各起,一百五十年來,長老教會耕耘、服務、奉獻不斷,一直是台灣堅實穩定的力量。長老教會對台灣的貢獻,可從幾方面看。傳教士不僅傳播福音,也是啟蒙者,引進西方文明與科學知識,打開基層公眾眼界,所設學校作育英才無數,有些至今弦歌不輟。
啟蒙之外,1885年巴克禮牧師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教會公報),是台灣第一家、也是至今發行最久的報紙。傳教士還編著字典,甘為霖的《廈門音新字典》,是讀說寫台灣母語的重要工具書,現今仍受推崇。長老教會也譯有多種原住民語聖經,如今是延續母語可貴的工具。
醫者是另一重要角色。傳教士傳播福音撫慰人心,還行醫服務醫療匱乏的社會基層。其中,馬偕創下「鉗子(拔牙)+聖經(宣教)」的模式。馬雅各設府城醫館(新樓醫院),迄今服務社會。在彰化,蘭大衛「醫門四傑」創基督教醫院,濟人無數。
探索記錄是又一貢獻。傳教士探索台灣人文自然,留下珍貴紀錄。其中,馬偕的《福爾摩沙紀事》記錄的自然人文生態,堪稱「台灣學」必備讀本。甘為霖的《素描福爾摩沙》介紹「十分重要的太平洋島嶼」,現今讀來更有意思。持續發行的《教會公報》,更記錄了一百三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動態。
傳教士遇時局巨變還適時出手。1895年日本軍隊進佔台南,巴克禮、宋忠堅兩位牧師受當地仕紳懇託,出面斡旋,免去了生靈塗炭的場面。
長老教會以「釘根本地、認同住民」為主旨,用實際行動關愛台灣。在這一精神文明薰陶之下,教會培育了台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第一位普選總統李登輝,民進黨十八位創黨者有六位是長老教會信徒,足見教會既是精神的、行動的、堅定不渝的,也是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