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rt Masur and the Gewandhausorchester Germany's
"Peaceful Revolution"
【摘要2015.5.27.中時】走進嘉義縣竹崎鄉的義仁國小,映入眼廉的是兩層樓高的校舍,幾個學生正在操場活動。但只要爬上樓頂,就會發現這個學校的不一樣。2010年該校裝設全國中小學規模最大的太陽光電系統,裝置容量74KW,平均每年發電量近10萬度,全數賣給台電。
校長劉秀燕強調,這套由校友任職的沅碁光電捐贈的系統不只產電,「更為學生受教權發光發熱」。義仁國小地處偏鄉,多數家長無力讓子女學才藝。劉秀燕說,學校運用每年售電所得4、50萬元推展多元學習,提供免費的國樂、舞蹈、英語等社團教學,扭轉弱勢學生的困境;「現在我們學生都很開朗,能夠面對未來的國高中生活,勇敢站上人生舞台。」
這套光電系統更在嘉義鄉間播下綠色生活的種子,劉秀燕指出,以前師生不了解再生能源,光電系統促成學校開展能源教育,現在大家都知道太陽能,也懂得節能。老師還指導學生研究不同燈具的耗電,並製作簡易型太陽能車。
場景轉到台南市安南區人間清境社區,全部130戶中,有53戶裝設太陽光電系統。管委會副主委林啟淵前年底在自家屋頂裝設9.75KW,去年售電收入就有12萬元。林啟淵表示,當初決定裝設,除了想以太陽光電板替代篷架降溫,主要還是經濟動機。由於市政府有補助,估算全部投資大約7年就能回收,而售電合約20年,「算一算,比把錢放在銀行賺得多,還能愛地球。」
開發綠色能源是減碳的重要一環,台灣地區日照充足,太陽能具有發展潛力,但整體太陽光電的進展卻仍緩慢。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同業公會理事長鄭博文指出,經濟部能源局設立2030年光電總裝置容量6,200MW的目標,但《再生能源條例》2009年通過迄今,裝設不到1/10,僅600MW,反觀日本光是去年就裝設了9,800MW。
鄭博文說,「(中央政府)政策其實不是很支持光電」,申請書多達250頁,關卡40多個;而日本的申請書僅2頁,德國也只有4頁。另外,台電掌控全國電力供應,政府卻沒有要求其發電必須有一定百分比來自再生能源。
部分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讓中央相形失色。台南市率先通過低碳城市自治條例,明訂800KW以上用電戶應設置契約容量1/10以上的太陽光電系統,也要求新開發社區設置。同時,透過補助及協調銀行提供融資等措施,提高民眾裝設意願。
高雄市為推展太陽光電,也提出創新作法,原有違建鐵皮棚架若改以光電板作為屋頂覆蓋材料,且側向不封閉,即可就地合法。
地方政府積極擴展太陽光電,中央卻限制每年可簽訂售電合約的裝置容量,且50KW以上就須競標。台南市經發局長方進呈表示,年度總量管制造成許多民眾想裝也不能裝;鄭博文說,目前太陽光電只占台灣發電總量0.3%,台灣兩條南北向高壓電線夏天幾乎滿載,配送電過程平均損耗7%電力,政府可以拿這7%電力的錢來補助建立地區太陽光電網。
「因為陽光,我們把城市變聰明!」在屏東林邊佳冬沿海,原本因養殖導致下陷的「惡地」,近年轉變為滯洪與太陽能發電,一度失去希望的土地,因太陽光電重燃生機。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屏東,將近1075公頃的養殖區淹沒,林邊鄉更停電兩個月。為了輔導長期使用地下水的養殖產業轉型,「養水種電」計畫於是在屏東啟動。
屏東縣環保局長魯台營指出,養水是將屏東過去因超抽地下水導致的地層下陷改造成溼地,洪災蓄洪、旱災供水,溼地植栽同時能淨化水源,種電則是將海水倒灌、土壤已鹽鹼化的耕地出租搭建太陽能板,太陽光電板下進行農業或生態養殖,所發的電力可作養殖廢水處理用。
面積廣達44公頃的養水種電計畫,總發電量達3104萬度,第一階段計畫獲得成功後,縣政府進一步在林邊火車站後方的光釆溼地,移轉養水種電的成功經驗,為地層下陷區內的沿海居民,摸索一條可行的生活道路。
在委託林仔邊自然文史保育協會的經營下,高架光電板下方規畫為自然生態養殖區,溼地水源一部分引自海水,一部分來自周邊養殖魚塭排放的廢水,經過自然淨化程序,形成一個平衡的生態系統,除了滯洪蓄水,也是環境教育場域。
屏東縣城鄉發展處長張桂鳳表示,他們還嘗試高架型、屋頂型、魚塭型、追日型等模式,除了太陽光電,也善用農牧資源,包括沼氣、生質能源。例如2014年底農委會香蕉研究所開發的香蕉水發電,是再生能源的新秀。如何善用陽光帶給大地的能量,考驗各地政府的智慧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