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降血糖抗脂肪 不妨試試蘋果醋

【摘要2016.12.24.世界日報 蘋果醋(Apple Cider)一向被視為萬靈丹,號稱能停止打嗝、美白牙齒、消除頭皮屑等。這些效用是否真確無法確定,但是一些研究支持只要正確使用,蘋果醋就是保健品。
在「糖尿病照護」期刊刊登的研究,指定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晚上睡覺前吃零食(一盎司乳酪),並配兩大匙蘋果醋。結果與吃零食配兩大匙水的人比起來,喝醋者的血糖第二天早上較低。
同一期刊的另一研究,則比較蘋果醋對健康者、糖尿病前期和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發現所有人食用高碳水化合物飲食(貝果麵包加橙汁),搭配不到一盎司的蘋果醋後,血糖都有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降低近半,糖尿病患的血糖則減25%
但是專家不建議直接喝醋,因為可能侵蝕牙齒琺琅質和傷害食道,蘋果醋也可能降低體內的鉀。你可以把兩小匙有機蘋果醋和一小匙有機蜂蜜加入溫水喝,或把蘋果醋作為調味料。


戴資穎2度奪冠 痛宰韓姝 抱回248萬

台灣之光
【摘要2016.12.19.蘋果】總獎金100萬美元(3190萬台幣)的羽球超級系列年終總決賽昨進行各組決賽,台灣好手、「世界球后」戴資穎,面對世界第5的南韓成池鉉,僅用了37分鐘就以21142113擊敗對手,繼2014年後生涯第2度獲得年終總冠軍,也帶回8萬美元(248萬台幣)獎金。
儘管戴資穎在分組預賽時敗給成池鉉,但當時小戴已經篤定晉級4強,因此輕鬆打。昨決賽再戰,戴資穎做足準備,一下就取得124的大幅領先,雖然自己連續6次非受迫失誤,讓成池鉉追到1012,但小戴沒讓戰局發生變化,1714時又連拿4分搶下首局。 
2局雙方分數雖有互相拉鋸,但戴資穎以65領先時逐漸拉開差距,小戴接下來拿了11分、成池鉉僅拿了3分,雙方分數瞬間擴大,也讓戴資穎輕鬆拿下第2局以及比賽勝利。 
小戴2013年獲得年終總決賽亞軍、14年冠軍、15年預賽淘汰,今年又再度奪冠,成為史上繼中國名將李雪芮後,第2位二度奪冠的女單名將。 一手栽培戴資穎的「戴爸」戴楠凱說:「家裡面一堆人在幫忙加油,但因為小戴打得蠻正常的,所以過程中也沒有很緊張,加上最近小戴特別針對高個子的對手,在台灣時就請了幾名男子球員對練,所以對於成池鉉的打法也都蠻能適應的。」 
戴資穎進帳11000積分,對於穩坐球后寶座相當有幫助,加上明年3月全英公開賽前,僅有4場積分不高的黃金大獎賽,因此推算戴資穎的世界第1還能維持到4月份以後。 
戴爸說:「這陣子教練賴建成的幫助很大,我想接下來就回歸基本面,把小時候沒練好的基本功再加強,畢竟小戴打法已經成形,就是一些小細節再做好就可以了。」 
戴資穎小檔案

年齡:22(1994620)
身高/體重:162公分/55公斤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台灣10大名醫 教你這樣防失智最好

【摘要2016.12.15.聯合報】最新研究證實,採用地中海飲食法的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大幅降低40%。台灣十大名醫共同解密失智症,這樣吃,讓你遠離失智。
1.王培寧/失智症是許多老年人擔心的疾病,知道多吃蔬果有益,有人在退休前就開始吃素。其實吃素也需要注意營養均衡。
無論老年人或年輕人,吃素都建議吃蛋奶素,蛋中有人體不可或缺的維生素B12,維生素B12可維繫神經系統運作,若缺乏維生素B12,更易罹患失智症。
老年人也不適合體重過輕,據研究,65歲以上的老年人,BMI建議維持在2030左右,中年人應避免太胖若中年就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風險也會增加
2.徐文俊/2012年全球每四秒就會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5年失智時鐘加快速度,3.2秒就有一人會罹患失智症,全球至少已經有近千萬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雖無藥物治療,但已知危險因子,如少油炸、菸酒等,避免罹患三高、心血管疾病。一旦血管出問題,神經細胞跟著受影響,糖尿病患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高於一般人。
除了預防危險因子也要增加保護因子,無論幾歲都應要定期運動、多社會參與、多閱讀等。家族有失智症等認知功能障礙病史,建議半年檢查一次。
3.陳亮恭/過去文獻中發現,飲食習慣中攝取較多蔬果與魚類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較低。要符合台式地中海飲食,多種類型的蔬果不可缺少,並多以魚類作為主要蛋白質來源,這對海島型的台灣而言,更具有優勢。食用油以苦茶油、橄欖油最好,而豬油的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須酌量。
運動本身就可減少認知功能下降,文獻發現,擁有跳舞習慣的人,失智症機會低,跳舞結合運動、舞步記憶、身心協調、快樂情緒與人際互動,都是預防失智所需。
4.陳達夫/失智症大多好發於65歲以後,但也有少部分案例是在65歲以前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推估台灣有一萬兩千名個案,男女比率接近。早發性失智症較多有家族遺傳。初期症狀可能出現語言功能退化或執行能力變差。由於初期症狀易被忽略,早發性失智從發病到確診的時間,平均較老年延遲二至三年。
雖然早發性失智症比老年失智患者少很多,但由於發病正值壯年或擔任家中經濟支柱,對家庭及個人衝擊更大。
5.張傑文/網傳喝椰子油能預防失智症,目前並無直接證據,一旦過量飲用反而會攝取高油脂,增加人體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不妨可改吃含有薑黃素的咖哩,研究證實,薑黃能抑制大腦不正常蛋白質堆積,預防阿茲海默症。
至於銀杏能降低凝血、保護腦血管,卻也缺乏證據顯示可直接預防失智症,有服用抗凝血藥物等腦中風、心肌梗塞病史患者,應避免同時服用銀杏。
6.葉炳強/廣交朋友擴大社交網絡,有助預防失智。長者居住在三、四代同堂家庭,相較獨居長者,腦部退化較慢;尤其與不同世代的兒孫輩對話及互動,例如:長者照護小孫子,會設法解決孩子需求、回應童言童語,增加思考力。
長者也可先從家人、朋友開始,拿起電話撥號聊天、或學習透過臉書、LINE關心近況。再來就是走到戶外「多多互動」,接著「參與活動」,進而能「加入服務」,最後則是「娛樂休閒」,有益認知功能的保存和維持。
7.蔡佳芬/一般人認為,失智症只是記性不好,但事實上還包括整體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功能、知覺動作功能、社會人際認知、學習力及記憶力等六大功能都會逐漸退步。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程度較高的病人,失智測驗分數較難篩檢。曾有名校男教授測出分數比醫師還聰明,反而是太太點出先生現狀與過往的不同,才確診失智。此外,失智症早期常合併憂鬱症狀。重要的是,家屬不能把「個性轉變」與「年紀大」掛勾,老了個性也不一定會改變、功能不一定會退步。
8.劉建良/大腦也會隨年齡增長而老化,延緩老化最有效方式是由飲食、運動、社交與動腦著手。飲食方面,多吃優質蛋白質與脂肪及蔬果,另每天維持至少卅分鐘微喘且出汗的有氧運動
擴展社交,重點在與親朋好友從事有興趣的活動,例如唱歌、登山、畫畫,此外也推薦與年輕族群互動。
動腦訓練,首先活動要新,麻將、撿紅點玩幾十年,不如挑戰新事物;其次要做喜歡的活動;最後應加入手指運動,因手部牽涉大範圍腦部活動,有效延緩失智。
9.賴德仁/失智症與老年憂鬱症的部分症狀類似,兩者更可能互為因果關係,若在六十歲後才首次出現重度憂鬱症,很可能是失智症前兆。晚發性老年憂鬱症也可能是腦部退化、血管梗塞、甲狀腺低下等所引起,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與血管型失智症都可能併發憂鬱症狀。
此外,年輕時罹患憂鬱症,會使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減少,因此要預防老年失智,遠離憂鬱症是重要方式。
10.劉景寬/失智症是一種漸進性大腦退化的病症,有許多不同的神經退化疾病造成,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病症。患者會出現明顯的記憶力退化、思考障礙及一些問題行為,最後導致認知功能失常與失能的結果。
失智症的症狀並非同時一起發生,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慢慢地出現,初期若非特別留意,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老化而延誤就醫。綜合「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及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提出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失智症在早期出現的徵兆,包括:
1近期記憶力減退。
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事務:煮菜放錯調味料。
3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把郵差稱作「送信人」。
4解決問題有困難。
5喪失時地定向感:在家附近迷路。
6判斷力變差或警覺性降低:過馬路不看紅綠燈。
7計算力及抽象思考有困難:失去數鈔能力。
8物品擺放錯亂:水果放櫃子裡、拖鞋放被子裡。
9對嗜好興趣降低:不愛出門。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愛發脾氣。

吃這七種食物 有效幫你排毒

【摘要2016.12.15.經濟日報】身體暴露在各種汙染源中。積累久了,恐出現過敏、氣喘、咳嗽、胸痛或胸悶等病症。有哮喘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加重病情。據國外研究指出,日常飲食中應多食用綠茶、綠花椰菜、維他命C豐富的蔬果、橄欖油、向日葵籽、益生菌及含鈣豐富的七種食物,可強化身體抵抗毒素的防禦能力。
「綠茶」是最好的排毒良方,當中富含抗氧化物質及維他命C,可以排出體內毒素和細菌抗衡。研究顯示,綠茶有助緩解空氣所含的過敏原,例如寵物皮屑、花粉和某些有毒化學物質。
綠花椰菜苗因含有蘿蔔硫素(Sulforaphane),有提高肝功能的效果。肝臟,是負責代謝與解毒的重要器官,而蘿蔔硫素可幫助肝臟提升解毒作用,加速體內累積的毒素排出。
維他命C是目前營養學發現的最好的解毒劑。研究顯示,有氣喘和慢阻肺(COPD)的人,若是缺乏維生素C,較容易受空氣汙染的影響。
研究也指出,橄欖油比魚油更能有效對抗空氣污染所引起的不適。研究對象服用橄欖油補充劑後,血管功能獲得改善,呼吸較順暢。而食用橄欖油和乾果的婦女,罹患乳癌的可能性會降低62%
向日葵籽是維生素E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維他命E可改善肺部功能,緩解空氣汙染的顆粒物造成的傷害。
腸道要排毒多補充酵素跟益生菌,腸毒是萬病之源,經常清理腸毒是健康的基本保證。
而補充高鈣食物,可防範鉛被身體吸收。所以,應多吃乳製品和綠葉蔬菜等含鈣豐富的食物。


肥胖會傳染?!減重名醫:原來禍首是這一種病毒

【摘要2016.12.14.華人健康網】肥胖會傳染嗎?肥胖是現代文明病之一,最新研究發現,被一種病毒傳染,透過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人體腸道後,有可能產生肥胖的風險。此外,肥胖也與接觸容易變肥胖的生活環境有關,甚至與家族肥胖也有群聚連瑣效應。
這項研究是由美籍印度後裔尼基杜蘭達醫師研究發表,研究團隊先利用農場雞隻做實驗,發現「腺病毒 36能讓雞群相互感染,造成肥胖群聚傳染;而「腺病毒 36」(Adenovirus 36),是一種美國鳥類常見的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播至腸道。
之後,杜蘭達醫師找到數百名自願者做血液篩檢,果然發現身材肥胖的受試者,有30%身上有「腺病毒36」的抗體,而身材苗條的只有11%有「腺病毒 36」的抗體(此處的肥胖標準是BMI大於30 Kg / m2),而彼此間都是有環境共生現象。
除此之外,有研究也發現,肥胖族群與「易造成肥胖的環境」有關,例如受到超市販售的高卡路里食物、速食餐廳增多,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型態影響,而容易產生肥胖。另外,當兄弟姐妹中任何一人變得肥胖時,其他人發生肥胖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4成,其次則是配偶之間的影響。
另方面,根據《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美國已研發出對抗腺病毒36的疫苗,但現階段還無法量產,不過,人們仍可以透過提升自己的免疫能力,降低感染病毒的風險。對於這項發現,仍有許多醫生不以為意,認為現代人吃太好、動太少才是肥胖主因。
台灣肥胖防治衞教學會常務理事暨減重專科醫師劉伯恩指出,肥胖雖然不是病,但太胖卻會要人命。從肥胖族群臨床行為研究發現,經常跟肥胖的人在一起會變胖,是有一定道理的,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仍以飲食與運動有關。
因為,經常和肥胖的人在一起,會產生一種「行為趨近」,就是說彼此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會漸漸影響,進而趨向相同。比如,有些胖子食慾好,喜歡吃高脂肪的食物。 或者他喜歡暴飲暴食,相對的就可能胃口也會變得很好,不自主多吃,造成肥胖。
另外,如果生活周邊的肥胖朋友不喜歡運動,相處久了,朋友間也可能養成不愛做運動的壞習慣,這樣也會導致肥胖。特別是關係越親近,「行為趨近」相互傳染的可能性會越大;相對的,體型瘦的人,如果多吃少動,若仍無法增加體重,大都與體質有關。

肥胖和感染是一體兩面,感染增加了肥胖的可能,但肥胖的人也容易被感染,就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邏輯,感染或肥胖哪一個是禍首,誰也說不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少吃多動仍是對抗肥胖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