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潘政琮文武雙全「唸書,讓我更專注」


育啟迪
〔摘要9.28.2011自由 趙新天〕接受本報專訪的中午,潘政琮帶著帥氣的笑容,聊著他這幾年的點點滴滴,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2016年奧運高爾夫比賽在你未來的計畫裡嗎?
潘: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打,這要看國際奧會參賽規定,到底是職業選手參賽,還是限定業餘才能打。會完成大學學業,2015年夏天畢業,然後轉職業。若能代表國家出賽,我都非常願意,從12歲開始出國比賽,就常代表台灣出賽。其實平常我滿喜歡看歷史或戰爭片,國家意識還滿強烈的。
問:打職業比賽很早就在你的生涯規劃裡?
潘:對,轉職業是早就設定好的,除非我變笨(笑)、做錯事、走錯路、交壞朋友,這應該是不會啦(笑)……
問:年紀這麼小,早早就離開台灣對你是好事嗎?
潘:很辛苦,但對我是好的,也謝謝我爸爸給我的家教還不錯,自己在外面不會亂搞。才15歲,這麼小就一個人到美國去,一不小心會出問題的。美國學習高爾夫的環境生態真的比較好,不過,一定要把自己的目標設定好。
問:之前你幫GOLFWEEK寫部落格,特別提到唸大學的重要,為什麼會這麼想?
潘:受教育是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人生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高爾夫只是其中之一,受教育是幫助我發現其他事物的方法。唸大學能讓我學會思考,讓我能更專注,對高爾夫也會有不同的體會。
問:你在美國高中唸得如何?
潘:我國小和國中在台灣書沒唸很多,雖然美國高中課程比台灣簡單,但我的語言不通,到美國一開始先唸1年英語,才開始唸高中課程,數學我還不錯,化學也OK,生物也還好,就英文課因為教到以前的詩,有點像台灣國文課的古文,對我會吃力一點。我滿喜歡歷史,覺得很有趣,能看看歷史人物的失敗或成功。
問:有多少大學來找你,希望提供獎學金邀你加入他們的校隊?怎麼決定唸華盛頓大學?
潘:還滿多家的,我考慮的是校隊在NCAA的排名、所在城市,還有練球與課業的平衡。如果去北卡羅萊納州唸杜克大學,可能1年有好幾個月下雪不能練球;要是唸史丹福大學的話,不知道能不能畢業。
最後選了華盛頓大學。雖然9月中旬才要報到,教練已經很關心能不能適應,不斷鼓勵我要熬過新生會出現的高爾夫低潮期。校隊會要求成績,「學業成績平均點數」grade point average)不到2.0,就會停止練球,一開始課業就不能鬆懈。
問:你從小在台灣學高爾夫,國中畢業後到美國學球,兩邊的訓練體系和觀念有什麼不同?
潘:在台灣,青少年選手不太接受教育,很多父母都希望他們專心打高爾夫球就好。美國這邊從國小到國中這個階段,他們的父母會鼓勵小孩參與不同的運動,棒球、足球,各式各樣球隊都參加,到高中再決定要往哪個方向走,所有項目都試過之後,就會很專注投入最有興趣的運動。
可是在台灣,小朋友一開始就被要求專一在高爾夫上面,而且很可能不是他們選擇的,打到一段時間疲乏掉了,專注度就不夠
兩邊文化真的大不相同,在美國,他們有很多選項,就算最後不打球了,還是可以唸書。在台灣,如果不打球了,他們不知道還能做什麼,其實滿可憐的,不應該把自己的人生規劃成這個樣子。

歐洲盃拔河賽 景美師大聯隊雙冠

〔摘要9.28.2011自由 邱紹雯〕由台北市景美女中與台灣師範大學聯合組成的「師大景美聯隊」今年代表台灣參加歐洲盃室外拔河公開賽,一舉勇奪女子組560公斤及520公斤組雙料冠軍,也讓世界再次見到來自台灣的力量。

去年連拿七個世界冠軍盃的景美女中拔河隊,高三隊員們以優異成績保送師大體育系,今年由學姊們帶領高二學妹組成的「景美、師大拔河聯隊」,首度遠征歐洲。

教練郭昇說,室外拔河傳統強隊均在歐洲,歐洲隊伍各個人高馬大、耐力強,台灣女將受限身型,只得靠肌力及爆發力才有機會勝出;賽前四個月密集加強體能及重量訓練,能再度拿下佳績靠的是團隊努力及心理戰。

廿三日率先登場的女子560公斤公開賽,包括荷蘭、南非、愛爾蘭、瑞士及比利時等五國、八支隊伍參賽,「景美師大聯隊」預賽中以積分第一名進入決賽,四強決賽先遇上荷蘭B隊,以二比勝出,冠亞軍賽再與荷蘭A隊對決,最後二比,以全勝之姿拿下金盃。

廿四日舉行的520公斤賽事中,預賽一度與西班牙出現拉鋸,驚險獲勝;台灣女將因此連勝氣勢銳不可當,最後再以二比擊敗瑞士晉級,決賽時更以二比敗西班牙,勇奪第二面金牌。

隊長葉柔辰說,面對高出自己一個頭的歐洲選手,「氣勢絕對不能輸」,比賽過程不斷高喊口號加強團隊士氣,是致勝秘技。

再度抱回金盃,景美女中校長林麗華相當欣慰。不過,她也說,練拔河實在太辛苦,教練積極培訓高二、高一隊員,也希望讓景美拔河隊的堅毅精神繼續傳承。

 

收穫全是感動 我會回來的!-大陸人在台灣

教育啟迪

〔汪志強/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 中國時報2011.09.28摘要〕   來台灣國立交通大學交換學習一學期,收穫的全是感動。課堂外,老師都會找時間和學生一起聚餐;學校行政人員對學生的關懷;找他們幫忙時,他們會站起來或者讓你也坐下來,給我們一種平等對話的感覺;但更多的感動來自台灣這個社會,人文關懷意識強烈、樂於助人風氣濃厚、社會秩序井然等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臨別前,在新竹的大街上,看著華燈初上時分的濛濛煙雨,頓時傷感起來,因為不捨。這是一片怎樣神奇的土地啊,有那麼多善良有愛的人們,讓每一個外來的人都覺得好溫暖。

    去市中心買了些台灣特產。本來準備坐科學園區的免費小紅巴士回學校,結果等了很長時間它還不出現,就問旁邊的一個男生,他說他也不是很清楚,就聊到了我要去交大,他說:「你怕不怕淋雨啊,我可以載你回去。」他出示了交大的學生證,讓我放心。坐在他的摩托車上,我很感激也很感動,腦海裡想起了上次去新北市找親戚的故事。

    因為地方比較偏遠,一路詢問,後來遇到一個女孩,她還穿著工服,剛下班準備坐公車回家。我向她問路,她竟然陪我一起走,然後又一起搭公車,幫我找到那個位址,到了地方,卻查無此人之後,她竟然又陪我坐車到板橋客運站,送我坐上開往新竹的車才回家!

    這在大陸,我無法想像,但是在台灣這樣的例子很多,室友遇到過,老鄉遇到過,同學遇到過,朋友遇到過,觀光客也遇到過。

    我又想到了台灣的志工文化,無論是旅遊景點,抑或是寺廟,或者是校園等公共場所,到處都有志工,有學生志工,有退休工人志工,有周末志工。他們上崗前接受培訓,上崗時微笑耐心服務,堅持無私奉獻,並且分文不取。

在中正紀念堂,一位志工阿姨告訴我說,他們這裡的志工有的已經服務了15年!我猜測,這可以很好的解釋為什麼這裡好多景點不要門票,即使收門票的也是非常便宜。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公共廁所很乾淨而且免費,阿里山的五星級公廁也是分文不收。至於為什麼提到這點,是台灣朋友跟我抱怨去大陸旅行時景點公廁收費高並且很髒亂。我聽了汗顏啊!

    台灣人日常的所作所為,讓我覺得助人為樂的精神,已經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是他們的習慣,在他們看來,幫助別人很平常,做起來很自然。不管怎樣,他們的熱情感動了好多好多人。

去年北京有個女生來台灣自由行11天後寫了9萬字的遊記,裡面寫了很多讓她很感動的細節,被好多同胞罵作「太親台」。我在這裡生活了4個月,想勸那些人也來台灣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再作評論。

    聯合國:旅遊有助全球團結〔摘要9.28.2011中央社 江今葉〕今天是聯合國旅遊日,聯合國表示,旅遊有助於減少貧困、連結各國,並有助於全球團結

潘基文今天透過新聞稿表示,在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的現在,旅遊能增加社會經濟機會,協助減少貧富國家之間的差距。此外,沒有任何方法比旅遊更能有第一手資訊,瞭解新文化。旅遊有助於連結觀光客與探索的國度,增加對話與瞭解,透過不同背景文化的交流,建立聯繫的橋樑,促進和平與團結

潘基文並希望能透過聯合國通過的旅遊基準原則,引入旅遊業倫理守則,將旅遊業引導成為可持續與負責任的行業。根據聯合國統計,去年全球觀光人口高達94000萬人,每天有超過百萬人往來全球各地。

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就醫自保完全手冊

〔全嘉莉 工商時報2011.09.26摘要〕「懂得就醫,更要懂得自保」、    「當了病人之後,才知道什麼是病人!」這決不是一句套用的廣告詞。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生病之後,才逐漸了解所患疾病的相關知識,也都是從看病、診療的過程中,慢慢摸索與經歷磨難,明白什麼叫做生病。所以,沒有一種職業叫做「病人」,對於就醫這件事來說,每個人都是「新手」!

然而,一旦病人進入了醫療體系,不論是人為、醫院的組織管理與制度,都有機會出現意料之外或是匪夷所思的疏失(錯誤),而且這種意外每天都在各地醫療院所發生

醫護人員也都是人,他們不是神,只要是人都會犯錯,因此如果你將自己的身體糊糊塗塗地交給醫護人員,那麼發生醫療疏失的機率就可能相對增加。

除了在看診時問醫師問題、懂得看藥單、注意醫療環境,自己才是保護自己、預防醫療疏失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唯有當病人不再害怕對醫生提出詢問,對自己的治療過程清楚明瞭,才能有效降低醫療錯誤的發生

 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泮池及三軍總醫院院長孫光煥,兩位院長都認為,不論在醫學生(醫學院)的養成過程中,如何建立醫病關係的正確概念,或是對醫院管理者,如何全面提升病人就醫安全,「如何活著離開醫院」全新增訂版,的確是一本具有實用性的就醫參考書籍。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學術界連署 搶救阿朗壹古道


【摘要9.27.2011聯合報曾雅玲】被譽為「台灣最後一段天然海岸線」阿朗壹古道,可能因台廿六線安朔至旭海段築路計畫消失。台北大學教授廖本全說,學術界已有七百人加入守護阿朗壹連署,要求立法院凍結相關預算,並呼籲屏東縣府畫定該地為自然保留區。
台廿六線旭海到觀音鼻段公路,是交通部環島公路計畫最後一段未連接的路;因各界擔心築路破壞自然環境,公路總局去年再度送審改善計畫,環境差異分析審核過關。
但因阿朗壹古道沿線為許多特有種棲息地,屏東縣政府今年二月將其劃定為暫定自然保留區,並延長暫定保留期限至明年一月卅一日時;學者與作家如張曉風等人八月出面呼籲保留阿朗壹古道,並為古道作詩吟唱。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昨天表示,阿朗壹古道位在台東另一端,屬泥岩地質,適合儲存核廢料,或許這才是台廿六線非開發不可的理由。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張長義認為,台廿六線環境差異分析,志在挖隧道穿過阿朗壹沿岸山脈,卻未交代挖出的棄土何去何從,他擔心若隨意棄置海岸,將造成漂沙大災難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昭倫表示,古道上遍布特有種生物棲地,是台灣僅存最完整的椰子蟹棲地;當地森林更有563種植物,其中十八種是只分布在恆春半島的稀有種植物。(圖片來源:旅行者的部落格玩到死為止!
參考資料:

《賽德克》的暴力美學

〔張景為 中國時報2011.09.27摘要〕   好電影最難的是,在藝術與娛樂之間,能夠兼具深度與好看,而近來掀起狂潮與爭議的《賽德克.巴萊》,無疑地便是這種難得的好電影。尤其以國片長期給人的印象,本片更一舉超越了題材的視野,展現了空前的格局、精彩的場面與夠水準的技術

本片以賽德克、日語為主,閩南語淪為陪襯,國語則全然未聞;這是台灣觀眾看國片從未有過的觀影經驗與文化震撼,就好像在看外國電影般,必須緊盯著字幕感受劇情,當然也就引發了某些不適應的質疑。

但這正是本片忠於歷史、回歸原貌的可貴,不僅是突破陳規與荒謬,挑戰過去因配合觀眾與主流市場,以國語或閩南語發音的傳統,更有本片賦予原住民主體史觀、直擊歷史現場的必要性。

如果觀眾覺得全片使用的是陌生的語言,不妨想想2008年轟動一時,由梅爾吉勃遜編導的美國片《阿波卡獵逃》,不也全都是以馬雅古語發音?或者再想想,好萊塢名片《小巨人》、《與狼共舞》,觀眾不也為片中印第安人特殊的歷史、吟唱與傳說而感動,並未因語言或文化的隔閡而排斥?而《賽》片恰是在這個基礎上作得更徹底、更誠意!

不少人批評本片的殺戮過於殘暴,這又牽涉到比較與處理的問題。平心而論,就一位影迷如我,本片比起許多在台灣上映過的洋片來說,其血腥場面並不算太過,差別應在洋片的殺戮經過商業或噱頭包裝,不如賽片的本土調性與歷史事件來得真實震撼而已。

此外,本片在殺戮引爆的同時,更花了相當的心力在質疑鋪陳,例如花岡一郎不斷問:「給日本人統治更進步文明,不好嗎?為何一定要反抗?」,以及莫那魯道與質疑者對「反抗則必死乃至滅族,值得嗎?」的論辯。

當然,對於所謂「出草」並非是殺人,而是血祭祖靈的尊嚴維護,勢必會引發現代文明的爭議與反思。

本片對殺戮場景的處理,並不粗暴且深得「暴力美學」的神髓。例如日軍初入台灣森林,夜睡櫻花林中,晨起讚嘆隨後盡被殲滅;霧社起事前,莫那父親顯靈,霧社起了迷霧;殺戮正酣,莫那魯道在狂奔中,抬頭乍見一朵櫻花孤懸樹梢,背景音樂是空靈的族語吟唱,似悲鳴又似解脫。

以及日軍在壯麗的森林古道遭到伏擊、斬首時快慢鏡頭交互運用等經營,都可看出編導將殺戮的氣氛與節奏,經營得頗富詩意,絕非只是血腥的渲染。

我也很欣賞本片的配樂,融合了雄渾、蒼涼、婉約等情感,一路扣人心弦;以及打鬥動作的設計紮實且恰如其分,沒有如今流行的花俏眩目,過猶不及。

其實,《賽》片真正要著力的正應是將故事說得動人、拍得有血有肉,而不必去擔心什麼外國人不懂台灣歷史;只要電影拍得好,別人自然會感動、會尊重,光去討好取悅媚俗,絕難成就大片。題材如此沉重,卻又拍得如此流暢,《賽》片果然要得!

原住民如何慶祝建國百年〔紀駿傑 中國時報2011.09.27摘要〕上個周末在台北國家圖書館大規模地舉辦了一場歷時兩天的原住民研討會,名稱為:「斷裂與縫合: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這場因應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而舉行的研討會,怎麼看都怪怪的。

 對於被學界奉為「南島民族發源地」的台灣原住民而言,以下幾個數字是有意義的:數千年、400年、387年、350年、328年、106年、56年,因為這些數字代表原住民在台灣漢人來台(大約)、荷蘭人入南台灣統治、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在台主政、清政府主政台灣、日本政府殖民台灣、國民政府統治台灣等的年代。而這幾個數字中,「百年」無論如何是沾不上邊的。

上述數字更是顯示出,原住民數千年來在台灣為「唯一的主人」(引用原民會孫主委的用語),但是自從三百多年前開始,便一再地被各種外來政權入侵、統治,包括造成霧社事件的日本殖民統治

而當前的漢人國民政府政權也是在未經台灣原住民族同意情形下,接收日本統治而成為對原住民族而言新的殖民政權    那麼,為什麼原住民要在這個殖民政權的一○○歲周年慶,特別舉辦標榜百年慶的研討會呢?

在將近一百年前的1913年,荷蘭殖民政府為了慶祝荷蘭脫離法國佔領而獨立百年紀念,要在其殖民地首府巴達維雅(今印尼雅加達)舉行「百年慶典」,且要求當地人民人力物力的參與。

被殖民的印尼民族主義者蘇瓦地在報紙發表「假如我能做一次荷蘭人」文章:「假如我是一個荷蘭人,我不會在一個人民的獨立已被竊取的土地上組織任何慶典。」要求被佔領、被統治的馬來人一起來慶祝佔領者的獨立百年紀念日,這難道不是一件最殘酷的事情嗎?

同樣地,今年是中華民國在台灣建國百年,統治者一如當年的荷蘭殖民政府大肆以各種活動慶祝「百年」。而正當台灣民眾熱烈地響應《賽德克.巴萊》這部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政權的電影之際,一場「台灣原住民族一百年發展學術研討會」也同時在「國家」圖書館上映。

這大概是「建國百年」對於民族解放、獨立自主之路仍遙的台灣原住民最諷刺、最殘酷的事情了吧。    (作者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教授)

 

魔法阿嬤顧老人 開車出遊飆百里

〔林宏聰/中國時報2011.09.27摘要〕「活到老,動到老!」高市大社區婦人曾春然高齡八十,仍不向歲月低頭,她擔任資源回收志工,種菜給日托老人吃,還常開車載社區老人出遊,鄰居稱她「魔法阿嬤」。她笑說,「內心快樂最重要!」

曾春然年輕時與丈夫經營工程公司,承包高雄市區天然氣管線鋪設業務。丈夫過世後,她走出家門,熱心參與社區公益活動。    三年前,她搬到高市大社區,加入保社里資源回收志工隊,彎腰撿垃圾做分類。因有汽車駕照,假日便開車載社區老人到處趴趴走。長輩們說,曾春然開高速公路飆到時速百公里,和少年人尬車也不怕。

曾春然篤信佛道教,鄰居封她「魔法阿嬤」,她每天清晨四時起床,先到宮廟替「母娘」敬茶,然後散步到社區菜園和厝邊婆婆媽媽一起種菜。有了收成,就送給日托中心五十幾位老人當午餐。

「女人一輩子奉獻給家庭,不應該到老還把自己鎖在家裡!」曾春然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兩個月前參加高雄市社區婦女大學成長團體,生平首次拿起畫筆,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作品十一月在社會局鳳山婦幼青少年館展出。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日本羽球賽 我混雙摘金

〔黃邱倫/中國時報2011.09.26摘要〕    去年3月開始搭檔的陳宏麟與程文欣,昨在日本羽球公開賽力戰3局後,以21力擒丹麥名將尼爾森/派德森,奪下我國在羽球超級系列站賽史上的首金,將得到15800美元獎金。

黃金女雙簡毓瑾/程文欣則是先盛後衰,12不敵中國新秀包宜鑫/鍾倩欣,屈居銀牌,2人可獲得7600美元亞軍獎金。

程文欣主攻雙打賽,昨在女雙賽和簡毓瑾聯手迎戰從未交手過的包宜鑫/鍾倩欣,2513開紅盤,無奈次局23平手後連丟2分,2325吞敗,決勝局體力放盡再以1221敗下陣來。

女雙失利後,程文欣稍作休息再度披掛上陣,經過65分鐘苦戰後以211916212115拍退世界第4的尼爾森/派德森。

拿下11銀的程文欣表示,原本認為前站中國公開賽打得很糟會影響到這次日本公開賽,幸好老天爺眷顧,中國和丹麥兩組女雙強敵都提前中箭落馬,但冠軍戰輸掉有點可惜。

對於混雙賽摘金,程文欣說「其實兩人都已有傷在身,但接發球打的不錯,而且自己在中段平抽擋能壓制住對手的反擊,加上第三局防守成功才能贏得比賽。」陳宏麟表示,這次關關難過、關關過,尤其是4強賽擊敗世界第1、中國張楠/趙芸蕾之後就相信自己可以拿到冠軍。